发表人 内容
一支笔
Post 2019/03/22 12:43:38     文章主题: 昆明西山行

因工作原因,周末座上贵阳开往昆明的动车。感叹于当下交通的便捷,2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到了被国人称为“第一春城”的昆明。来不及放下行李,把工作上的事情安排妥当,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乘车到昆明市西郊滇池的西岸,准备近距离欣赏被世人誉为“滇南八景”之首,“云南四大名山”之冠的西山。
在大学时参加的诗词协会,曾有机会拜读了明代诗人杨士云《雨后望西山有作》的诗词:霁景初开爽气生,临风独立点峥嵘;芙蓉出水天边秀,翠黛修眉云外横;积暑流尘浑不动,夕阳飞鹭更分明;何当跨得仙人鹤,飞上峰头看八瀛。西山的美景当真配得上这“滇南八景”之首吗?

带着疑问汽车直接开上西山。进山的路十分陡,车左盘右旋,绕山而行,开得很是吃力,尽管如此仍旧抵挡不住我们一睹她芳容的兴奋心情。

由于进山的路实在过于狭窄,我们不得不在半山腰下了车,抬头一望,只见那久仰盛名的龙门高阁在阳光的照耀下,炫熠夺目,再加上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山气缭绕,使得山上山下宛如仙境一般。朋友花了40元钱带着我们进入进入龙门景区,第一个景点是三清阁,这是一个别具道教特色的建筑群。所谓阁,其实不过是建在石崖上的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三尊佛。据朋友讲这原来是元代梁王避暑行宫,现存建筑多数为清朝光绪皇帝的遗物。三清阁道教建筑群包括有灵宫殿、玉皇阁、飞云阁、老君殿等十三座建筑,由下而上,沿山壁层檐叠屋组成。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体上下有序到时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建筑特色。令人感兴趣的是庙外的水缸,内置一石雕龙头,水甚清,不少游人往内投币,据说投入龙嘴就有福。朋友兴致浓厚加入了“祈福者”的行列我却乐得作壁上观。

穿过镌有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拾级而上,就来到一个石室,石室两壁刻着“石林”、“云海”四字,笔法清秀脱俗。清龚自珍在其《语录》曾言:“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感受着古人的远旷阔达的胸襟,凭栏远眺随不见云日争辉的景象,但是追思怀古这里到是很好的去处。我们一行小心翼翼的穿过傍山隧道,极窄,仅够人侧身通过,抬头,只见一线青天。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名为“慈云洞”的石室,据传该洞系清乾隆年间西山山麓下渔村贫穷道士吴来清所开凿。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四年含辛茹苦,一锤一錾打开顽石而成。如果你是一位道教的信奉者这里是参拜道教仙人的好地方。只见洞内沿石壁雕刻的一尊观音佛像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既感怀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伟力,又叹服古人坚忍不拔之意志。

沿一段封闭的、漆黑的隧道而上,经过三分钟的艰苦摸索,终于又见天日。再上十几级台阶,来到了刻有“龙门”二字的石舫,内有石室称为“达天阁”。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五百里滇池美景尽收眼底。据说,龙门开凿于公元1782年至1854年,由吴来清、杨汝兰、等组织众多石匠开凿。我们现在欣赏的美景不知当时耗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

由于周末游人实在众多,在缩短我们行程的同时,朋友力荐我们一定要去凭吊一下著名音乐家聂耳的墓地。据说在80年代,昆明市将聂耳墓迁于西山太华寺与龙门之间,新墓形似一架弹拨乐器。墓碑上镌刻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墓座上安放着一只汉白玉花圈,表现的是一只正在聆听的耳朵,24级台阶象征着这位音乐家的24个春秋,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那么肃穆。墓座的西面是聂耳展馆,不时传出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感叹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虽然年轻的生命逝去了,但不朽的乐曲始终传唱,这是乐曲的不朽,也是聂耳生命的不朽,更是民族精神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