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Post 2016/02/13 20:22:57     文章主题: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佩弦
Post 2016/02/10 18:31:57     文章主题: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NY
好厉害的文章!赞!
学有所思,不思则罔,看书也如此。一点小感慨而已,争取不做小愤青就好。
NY
Post 2016/02/09 21:35:42     文章主题: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好厉害的文章!赞!
佩弦
Post 2016/02/09 20:42:05     文章主题: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友人语拙,或高兴或悲伤,常常不能以言表之,只是作几声欢呼哀叹,手足乱舞而已。

     笔者观其状,略知其苦,想起黔灵山的猴子有情绪波动之时,大概也就这模样,人若不能清楚地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对声音深入的认知能力真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文心雕龙》开篇所谓“心生而言立”,大概便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音乐家可以用声音描述画面,绘画家可以用画面描述声音,而文学家则是用文字描述一切。由最初对声音的认知和模仿,到文字的形成,都是一个人类对自然界的感性模仿过程,是以“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然而在如今所谓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模式之下,人们竟然在慢慢地丧失这造物主所赐予的伟大能力——对声音的认知,并且对此不屑一顾。

     父母把小男孩送进学堂的第一天起就告诉他,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讨个好老婆。户外的鸟语花香对于望子成龙的爹妈来说永远是多余的,只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才不怕,就连小学生作文时教师也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供传授,漫天遍地的作文宝典整理出一套又一套的作文公式,直接把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欲望给抹杀了。没有认知,即没有模仿,没有模仿,便没有语言。

     教条主义的教育机制下创造出机械产品,不知道怎么哭怎么笑怎么说话,最多作几声欢呼哀叹,手足乱舞而已。

     流行的电子音乐快节奏而单调的音符中充满了颓废与愤怒,夜店里人潮涌动,酒乱灯迷之下痴男怨女手或摇或摆或颤或栗,无所谓地发泄。

     当人类丧失了对声音的认知能力,就是丧失了语言能力,丧失了语言能力,就是丧志了自我表达能力,哭不知道怎么哭,笑不知道怎么笑,更不用说开怀歌唱抑或放声朗诵。

     且不谈禀赋差异,人类的身体机能太长时间被忽略,到最后就会消失,孩童时期于社会于家庭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去给予正确的诱导与开发,长大以后就再难唤醒。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话说回来,到底该如何作文,笔者先引用“原道”篇的以下段落然后再加以说明:

     “傍及万物,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秋鍠。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刻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精彩的着色技艺;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可以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他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好比吹竽琴瑟的乐调;泉水冲击巖石的节奏亦犹如钟鸣。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无知的自然之物还都附有丰富的纹彩,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吗?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章不过是人类对于美好自然界因由向往而产生的感性模仿产物,文学家用文字描绘一切自然事物,就成了文章,音乐家用旋律描绘一切自然事物,就成了音乐,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一切自然事物,就成了绘画。

     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呀,人的禀赋各异,同样是出于对美好自然界的模仿,在心为志发声成文,心思细腻的就用文字记录,听觉细腻的就用旋律记录,视觉细腻的就用画面记录。

     所以有人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人用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人用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不为之动人,因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了整个人类社会情感的自然向往。

     至于作文技巧,先秦诸子百家散文,汉朝大赋唐诗宋词元明杂剧散曲清小说,两千年的历史经典。刘公于“正纬”篇中提到“经足训矣,纬何豫焉”,现如今不但老祖宗的宝贵财富都无人问津了,老夫子的某些言论终于偶尔得以从两千年的垃圾堆里挖出来见光,还必须被政治家贴个标签,《诗经》歌颂的都是反资产阶级的伟大斗争,《窦娥冤》描述的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反封建斗争。笔者到最后也只得无奈的感慨一句:“经足训矣,纬何豫焉!”不读经典是可惜,歪曲经典是可耻,误读经典是可悲。

     (以下摘自“正纬”篇)“于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讨核。”想那平塘藏字石一说,岂不谬哉?后世笑柄耳!

     刘公不但是文学家,居然也是个预言家,奇怪奇怪。

     当今的教育机制不但教条,而且崇洋。西方的都是好的,外国的都是先进的,就连日常饮食可口与否的标准都建立在是否“老外也这样吃”的基础之上,“外国人也这样”“外国人也那样”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吃穿是外国的好,主义是外国的好,文艺理论当然也是外国的好,自然更不用说日常交际之中穿插一两个英文单词放佛身价马上提升,然后导致当下的中国人抱着老祖宗的财富在讨饭,讨洋大人的饭。

     目前唯一保留着正体汉字的两个弹丸之地,香港和台湾,前者已经全盘西化,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学生都不用读古籍,中文写出的诗是断开的散文,英文写出的诗还是断开的散文,所谓画狗不成反类犬;后者也一样被外来文化严重侵蚀,媚洋崇日哈韩不在话下,在政治利益的驱使下,某人亦识时务地提出了一个“识繁用简”的政治方向。

     再把视角转回内地,依然是满目苍痍,笔者不再赘叙。

     也许在华夏大地,是时候来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了。



本文为“集诚信”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事宜。
图文:佩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