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桃子
Post 2017/05/30 22:46:19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今天是端午节,在外忙碌了大半年,和弟弟一起赶回家陪爸妈过个节,成了能给他们的最大的安慰。
      端午节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到了,在青海,人们趁这天和亲朋好友一起出门郊游聚聚,今年家附近举办了一场“花儿”会,我们也去凑了凑热闹。
      在会场看到了很多小孩子,每个都佩戴者香包,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介绍过青海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孩子们的香包各式各样,我忍不住拍了几张。



"花儿"是一种山歌,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
严格来说,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者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唱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会场周围,人们聚在一起感受美好时光

会场里吹泡泡的小朋友  




一只小蛇的香包,太有喜感了
桃子
Post 2017/05/21 18:21:58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凉粉凉面才是青海人端午节的味道

      马上到端午节了,已经迫不及待了,从小到大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青海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我想给小伙伴们唠唠。
首先,青海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佩带香包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青海人可以说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个特别的香包在端午节这天背着,各种形状的,小男孩多背狮子、老虎之类的,女孩则挂牡丹、荷花……之所以说背香包,是因为香包的个头儿比较大,挂在小孩子背上或者胸前,差不多就能盖住孩子的背了。香包里有香料,所以特别好闻。每年都是在端午节这天背一天,大人就会锁起来,等到下一年再拿出来背。后来,人们也懒得做了,就买现成的,但是没有了那种让人难忘的感觉。除了香包,自然就是五色线了,其实在青海,称为锁儿线。

     端午节南方的小伙伴家里门上要插艾条啥的,在青海,人们在门上插柳条和沙枣树枝,因为这两种植物在端午节时长得最好。路上到处是沙枣树,端午节的时候沙枣花开的正艳,味道特别香,还可以插在花瓶里,一屋子就都是香味了,比桂花、槐花的香味还要好闻。到了秋天,结出来的小果子还是小孩子们争相抢着吃的零食。


      端午节的时候,还有牡丹和荷包牡丹也开的特别艳,小时候端午节这天妈妈会从花园折荷包牡丹插在我的小辫子上,别提我有多臭美了。所以,到现在荷包牡丹是我最爱的花了,像一颗心一样挂在枝头。奶奶则折一些牡丹插进花瓶,摆在老实的雕这大花牡丹的桌子上,相得益彰。


      听老人说,青海人的端午节其实从头天就开始了,家家户户把水缸淘洗干净,水缸里放上新鲜的苍术、贯众等中药,男人们就出门一趟趟地挑水。据说,端午节的头天晚上癞蛤蟆要在水里洗澡,端午这天的水就不能吃,所以必须在头天把水缸挑满。
       然后,男人们拿着媳妇递过来的一碗面,或两个鸡蛋,一把韭菜,怀里揣上一瓶酒,呼朋唤友找个小树林去野餐。支起“三石一顶”的锅,烧一顿香喷喷的尕面片,再从怀里掏出酒,吆五喝六地划拳行令,直喝得酩酊大醉,尽兴而归。妇女们一般不参加野炊,她们有一项更重要的活动呢。她们在家里拌凉面、搽凉粉、蒸枣糕、蒸包子,在厨房里忙得热气腾腾。
      凉面、凉粉、韭菜盒子是青海人端午节的味道。所以每年到端午节,我都会特别想回家吃妈妈做的凉面凉粉。


桃子
Post 2017/02/21 23:35:04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我们的二月二要吃大豆

    二月二是一个好日子,风儿开始变暖,大地开始苏醒,人们又耍起龙来。这时候,人们对龙的崇拜又达到高峰,所以二月二又被称为"春龙"节。

   二月二都要"敬龙王",相信这个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凌晨一、两点种,鼓就响起来了,汉子们个个起来,穿上新衣来到庙里,表龙和黄龙已被供了起来,长龙面前设列香案,放火煨桑,香烟袅袅升起,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跪拜。香案上还杀了两只鸡,是祭祀品。拜过"龙王"之后十个强悍的小伙子,打着"火亮",敲锣打鼓,直奔泉眼。乡村的泉眼是清洁的,泉水是清冽的,汉子的双手捧起泉水,洒在龙的口中,洒在龙的身上,龙摇头摆尾,水点四溅。 

     二月二的这一天,青海人要吃大豆,不知道这个习俗别的地方有没有。乡里的亲戚到城里的亲戚家送大豆,孩子们也互相送。民谚曰:"二月二,咬虫儿。"依我看,二月二也可以称作"大豆节"。其实我们青海人吃的大豆就是小伙伴说的黄豆,不过现在除了大都我们还吃蚕豆,白色的、青色的,记得小时候二月二之前,妈妈总会买很多种类的豆子炒。妈妈会用比较粗糙的盐粒来炒豆子,炒出来的豆子外皮上带着一点咸味,我很喜欢。铁锹端来干土,用筛子筛,那细细的土沫就筛了下来,把土沫也放在锅里,再放上大豆,火烧得旺旺的,只听见啪啪的响声,大豆在土沫里爆,颗颗裂开,颜色黄澄澄的,吃起来又脆又香。也有些人家是用细小的沙砾炒的,我不喜欢,因为总觉土吃进去比较脏,但是忘了我们吃的一切都是生长在大地上的。

还有些人家不炒,而是直接煮,因为妈妈很少煮豆子的原因,我也喜欢跑到别的小伙伴家里去吃煮豆子。

青海人喜欢吃豆子,我想是因为以前很多人家庭条件并不好,而豆子家家都有种,所以才会那么喜欢吃吧,不过,其实种豆并不是给人吃的,而是喂骡子喂马的。不过,我是真喜欢豆子在嘴里被嚼碎后发出的清香。

   刚进二月初一,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是晾晒的大豆,没有种大豆的就用小麦在土巷里兑换,早有"大豆客"在土巷里转悠吆喝。人们习惯把捡好的大豆在清水中泡泡,然后在台子上晾晒干

除了吃大豆,二月二青海人还吃“地莞儿”(青海话谐音,其实就是地衣)包子,这个我知道陕西某系地方会吃,不知道别处有没有。“地莞儿”是一种藻类植物,生长在山野草丛中,颜色紫黑,铜钱大小,形状有点象木耳,也叫"地皮菜"老人们称是土地爷的,有点像木耳,口感带脆,但是要比木耳更柔和清香一些。一般在草把底下,一拦草把子,下面就有地莞儿。回到家里,将地莞儿用温水泡了,捡洗干净,然后用小肉丁、粉条合成一快,地莞包子口味鲜美,可算作河湟地区的一种风味小吃了。现在上山捡地莞儿的人不多了,地莞儿包子也就不大容易吃到了。

    二月二刚过,农家的犁铧就要插向泥土了,庄户人又忙碌起来了。

桃子
Post 2017/02/10 15:19:29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元宵节到青海塔尔寺看酥油花

    青海有个塔尔寺,而塔尔寺有三绝,即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这三绝被誉为“艺术三绝”。有人说,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酥油花“盛开”的一次大好机会,许多人不顾高原反应来到塔尔寺一顾她的容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是塔尔寺一年一度酥油花展对外开放的日子。也只有在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能一度塔尔寺酥油花的无限魅力。到底酥油花有什么神奇之处呢?青海姑娘将为大伙儿解开这个谜。


   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青海地方志记载,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花,它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


   塔尔寺现在能捏酥油花的僧人不足40人,而过去,有100多人。一些酥油花老僧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对酥油花的制作技艺还没有完全领悟,每年能够学习制作酥油花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所以,酥油花制作十分难学,堪称一门绝技。令人欣慰的是,塔尔寺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塔尔寺最热闹的一天。这天从早上开始,去塔尔寺的人便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公交车、班车、私家车、自行车等工具争先恐后地涌向塔尔寺。到下午,塔尔寺内外已经是人山人海,远近的僧人和民众簇拥着进入上、下两个油花院,开始欣赏精美的酥油花。


   如今,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30多名艺僧耗时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创作完成。

    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


    人们看到的酥油花精美绝伦,但是不知道这背后的僧人们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程序。寺里设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花院相互竞争。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其设计、制作自古是师徒口手相传,一般都在封闭的环境里精心制作。作为一种高超的艺术品,酥油花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而又十分艰难。因为酥油遇冷即凝,遇热即化,所以艺僧们选择一年之中最冷的天气,在最冷的房间中制作酥油花。制作时,雕塑者先用铁丝扎成各种花架,并将它固定在花板上,在架旁备有盛满冰水的水盆,然后把调有各色颜料的酥油,一点一点地塑雕在花架上。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制作过程中,为防手温回暖,还必须不时地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


桃子
Post 2017/01/05 10:04:04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腊八节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但是,在我们青海,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麦仁饭。麦仁是当年新麦碾去皮,或者凿冰为臼,在冰臼里反复凿去外皮,簸得麦仁。头天夜里用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大料,文火煮熬一夜,肉、麦、香料煮成乳胶状,而香料中之姜皮、花椒性燥、驱寒。在青海,因为海拔高,日夜温差20多度,清晨和晚上特别冷,需要有驱寒之物。青海的饮食里,大多加花椒就是此缘故。


  麦仁粥看上去是一碗面糊汤,汤上放了一些香菜段,绿绿的香菜段漂荡在汤水上,汤水甚稀,就像沉淀了的淀粉水。粥里的姜片,非常的鲜活橙黄。拿起勺子,先饮一勺粥汤,喝后咸咸的,有着姜香味,溢着麦仁香。新麦味让我食欲重振,咸咸的感觉给味觉带来了刺激,有着要好好品味的精神。粥水的香味加上滑腻,口感非常的好,带来了滑爽和质力。舀起碗底的麦仁,需要慢慢来品,也就是一粒一粒的吃。煮好的麦仁粥,麦粒看上去像煮熟的苡米,洁白净亮,圆圆的胀大着。咬到牙齿上,外表比较嫩,里面挺韧,有着特别的质感和韧力,咬断后听到轻轻的脆响。咬开的麦子,舌头感觉到麦仁的甜味和麦仁的天然之香,也感觉到高原自然的美味。

   麦仁属于全麦谷物颗粒,是大麦的产物,含有麦类谷物的全部营养成分。它的纤维含量和蛋白含量多一些,含糖量比较低,有少量的矿物质,包括铁和锌,不含胆固醇,是很不错的粗粮食物。麦仁能帮助肠道消化,牛羊肉营养丰富,能补虚益气、温中暖肾,而调料里的生姜是热性食物,花椒和胡椒是燥性食物,这些调料除了能去除牛羊肉的膻味外,还具有驱寒取暖的作用。因为青海地处高原,海拔比较高,日夜温差特别大,需要有驱寒之物,所以青海的饮食里,大多都会加花椒。所以,在腊八这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麦仁饭,那是再美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从营养角度来讲,麦仁能补中益气、降脂降糖、减肥轻体,可以补充身体中的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等物质。适合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人群。

   现在,青海麦仁粥(腊八粥)已经成为青海地方小吃,不分季节常见,来青海旅游客人可以品尝品尝。

除了吃麦仁饭,在青海,腊八节时有献冰、吃冰的习俗,听起来是不是特别不可思议?腊月初八,正当三九,天寒地冻,河床坚冰如铁,天亮前人们便到河床取来如白玉水晶似的冰块,供献在粪堆、地头、庭院中心、槽头棚圈中、果树枝杈上,以示来年雨水充足,风调雨顺。青海谚语云:来年测丰收,先看腊八冰。男女老少不怕牙冷舌冻,如吃冰糖一样,“嘎巴嘎巴”嚼食几块冰下肚,寓意消病除灾。腊八过后,就要辞旧岁、迎新春,开始“忙腊月”了。

 

 

 

桃子
Post 2016/12/29 11:25:29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青海过年习俗知多少?

  青海汉族过年,大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祭灶起,到大年三十,为准备阶段。这一段时间,主要活动是打扫卫生、缝制新衣、准备年食、购买过年的各种用品等。第二阶段是春节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延续到初五日为止。主要活动是“拜年”。第三阶段,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为民间文艺活动阶段,主要活动是“扭秧歌”“耍社火”等。


  第一阶段:冬至至农历大年三十

  冬至日开始的一个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但白天的光照时间又逐日延长,故俗语曰:“冬至当日回”。这天又叫“小年”。青海东部地区,旧时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

  城镇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与粉条烩炒)。冬至以后人们就开始春节的准备活动,童谣曰:“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意即准备过春节了。随着时间的变迁,吃“炒酒”这种习俗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

  “腊八冰”的预言

  据《荆楚岁时记》: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在这一天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西宁及青海农村则在这一天吃麦仁饭。先将当年的新麦碾去外皮,或者凿冰为臼,春去外皮,是为麦仁。然后在先一日夜间,将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己成乳状,清晨揭锅,香味扑鼻,食之可口而富营养。

  农村的一些地方,腊八那天吃腊八冰。孩子们到河边搬一些干净的冰块,拿回家让家里人和养的家畜都吃一些冰,祈求来年丰收、六畜兴旺。祈祷后把冰块放到田地里的坟头上,观察从冰上冒出的气泡,冒出的圆形气泡多,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豆子会丰收,冒出的长形气泡多,就表示来年麦子会丰收。这种类似于游戏的预言现在早已不在了!

  神秘的祭灶祭灶现在看来很神秘。祭灶用的主要是灶糖(有白、黄、黑三种)和灶卷(撒上红花和香豆的花卷),晚上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的不能祭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然后放上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表示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今天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差不多都用上了电灶或者电磁炉,故而对于祭灶这一习俗早已淡忘了许多。


“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

  这是一句以前过年说得俗语,表明过年前要讲究卫生,男的要剃个光头。现在就很少有人剃光头了,但是头发还是要理的。剃好光头,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门口上红纸春联,庭院中垒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贴上一张绘有龙、风、钱、马的大型图案纸,谓之“贴龙凤钱马”。

  同时从农历腊月开始,就开始索要这一年借出去的债务,但是到了腊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别人家贴上春联了,就不能再逼债了。因为腊月里街上有许多的小贩叫卖灶糖,而年三十前又开始叫卖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干戈动,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说。

  第二阶段:红红火火过大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3天,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然后由家里的男人开始串亲访友,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


  第三阶段:文艺活动

  远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当然,农村没有剧院以及别的娱乐场所,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种“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五谷丰登。根据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躲灯,但不能留宿。

桃子
Post 2016/12/19 21:48:51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中国火星模拟基地项目将落地青海省海西州

好久没有和小伙伴们说我的家乡了,这次就说说“中国火星模拟基地项目将落地青海省海西州”的事儿吧。

当然我首先要说的是这个基地到底在哪儿,哈哈,就是我从小长到大的地方——格尔木,格尔木就位于青海省海西州。

新闻是这样说的

日前,“中国火星模拟基地项目概念设计“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天文台召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青海省海西州委副书记王敬斋,及中国航天基金、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海西州政府(北京联络处)、州旅游局、《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编辑部、北京亚洲卫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主持会议。

会议围绕11月底海西州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签定的《中国火星模拟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相关事宜进行深入研讨。会上,刘晓群主任介绍了该项目概念设计方案,王敬斋副书记介绍了海西州州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类火星地形地貌情况。

王敬斋副书记介绍了海西州州情

该项目以星空文化产业(文旅、文创)为主要发展方向,集科学传播、旅游观光、体验休闲、科学实验为一体,其基本定位为中国首个火星文化创意体验基地。包括天文与航天科普教育、主题休闲度假、影视作品摄影、科学研究与模拟训练等重点内容。通过建设“火星社区”和“火星营地”,与常规旅游热点构成互补,着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海西地理形态多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高山、草原、戈壁、沙漠、河流、湖泊等自然形态一应俱全。州域沙漠化面积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75.6%,瀚海戈壁一望无际,拥有中国最大最典型的雅丹地貌群。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风光、气候条件与火星表面极其相似,加之海西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强劲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为火星模拟基地项目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海西落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将填补国内航天、天文、地理、地质、气象新能源等一体化科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空白,必将成为项目所在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并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为确保推动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表示,尽快组建项目工作班子抓紧开展实地选址,明年元月份在海西州德令哈召开项目设计方案评审会,确保明年该项目落地海西。

所以,小伙伴们,欢迎你们到格尔木来,欢迎你们来火星,
桃子
Post 2016/10/09 19:36:25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吃了还想吃的青海酿皮


先来两张图勾勾大伙儿的馋虫。

好吧,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来过青海的人肯定吃过,无论是朋友推荐还是被大街小巷的店面吸引,酿皮成了青海一种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

制作工艺

青海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不过,你亲自尝试做一下就会发现很复杂,很难,所以千万别觉得青海酿皮不起眼。它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是青海特色风味小吃中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都爱吃,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孩子们的青睐,一年四季生意红火,夏天更是旺季,酿皮不但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街头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种大饭店、饭庄、酒楼宴席常设的凉盘品种。进入夏暑期,品尝一盘黄亮柔韧、细腻爽滑、清凉舒心的酿皮,一定会感到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如此能上能下,皆因其独特的风味。

在青海,一到夏天,除了酸奶,酿皮是最好的消暑食品。小时候妈妈会自己做,后来就懒得做了,因为比较麻烦,所以都是去外面吃。青海酿皮都是很传统的手法做的,所以没有机械化的操作,让味道一直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

在西北这块土地上,对于"酿皮"这一名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陌生。青海人将其称之为"酿皮",陕西人则将它称为"凉皮"。西北的特色小吃酿皮进了陕秦之地,称做“面皮”;入了嘉峪关,又道“凉皮”。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称法,都只概括了这种美食的一个方面。

西宁的水井巷、莫家街,只要你去,就能看到、闻到它的味道。要说青海酿皮最突出的特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不过我觉得是韭菜。很多人不爱韭菜,但是吃青海酿皮,我建议一定要加一点进去。

不说了,口水流一地……


天水酿皮香,作料有秘方:
水盐配蒜芥,辣椒拌茴香;
香醋点晴蜓,砂锅熬麻酱;
菜蔬牛肉片,食后余味长。



桃子
Post 2016/09/16 13:51:59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中秋节,在我们青海民间习惯它叫“八月十五”,过中秋就叫“过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我们的传统习俗是献月饼、献瓜果,赏月的活动,大致和内地汉族差不多。青海乡下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支起桌案,“献”(供)上自家蒸的大月饼和各类水果。白玉盘一般的月亮升起时,家中老人会在月光下的供桌前煨起桑烟,焚香化表,虔诚叩拜、祈祷。这一仪式称为“玩月儿”。


但是,青海的中秋月饼却别具一格,与市场上销售的月饼迥然不同。如果我告诉你下面这张图就是我们青海的月饼,估计99%的人会张大嘴巴,然后来一句“这也叫月饼?????”没错,我们的月饼就是这样,所以我想,你知道这也是月饼后,就不会再吐槽五仁月饼了,哈哈……………………其实,在青海,做献月的月饼,是妇女们显示炊事技艺大好时机。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在我们青海民间至今好保存着的传统月饼的做法,然后再慢慢给大伙儿介绍。

青海月饼的做法:

1、中秋月饼,分大月饼和小月饼两种,均用扇蒸笼做。大小月饼的做法大体一致。不过对大月饼的加工格外精心。

2、大月饼一扇蒸笼只蒸一个,小月饼根据蒸笼大小,一扇蒸茏可蒸4-8个。

3、各地都用色香兼备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红曲、姜黄等,分别研细作为“色素”。这些“色素”都是纯天然的,很多事农户家里自己种植的,当然就算是买来的,也都是新鲜的,每年八月十五正月饼前,妇女们都会耐心地将晒干的原材料研磨成芬。

4、将上等粉发酵后,揉好擀开,上面涂上一层清油,撒上一种“色素”,用手摊匀,把它卷起来,揉成圆块,又擀开,再上涂清油,加另一种“色素”。就样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层加进去,有时还加红糖之类的糖粉。然后做成大花卷的样子。

5、在大花卷上盖一层白面饼,将刚才成形的画卷整个包起来,这时外观上看更像一个巨型馒头。别着急,以上工序完成后,就要开始最隆重的步骤了。这是妇女们会将提前做好的“花花”贴在巨型馒头上。(注:青海民间所谓的花花就是用各色的面手工做成的花朵、动物、水果等图案,这些“花花”可是青海月饼的重头戏,没有这些装饰,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海月饼)。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在玩月的大月饼的面皮上用彩面塑上花卉、动物等造型,以作陪衬。动物造型主要有青蛙和蛇,植物造型有松、竹、梅等,有的还以面塑“寿”字,周围用面做成的“花”陪衬;有些农业区的藏族妇女,在月饼上面设计三个宝塔图案,周围为十八朵艳“花”。蒸前,在月饼顶部切个“人”字形,蒸熟出笼的月饼便会绽开口子,有“笑口常开”之寓意。青海大月饼可谓色彩斑斓、精美绝伦。

相信看过上面的图片,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此大的惊人的月饼究竟怎么下口吃?”很简单,切开吃,当你切食月饼时会看到十层八层的月饼层,五色俱全,芳香可口。而且中秋本就是团员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同吃一个月饼,是不是更和和美美呢?


也许也会有人说:“看起来毫无食欲。”青海人不会急着狡辩,因为只有他们知道妈妈做的月饼有多好吃,虽然没有外面买的月饼那样精美可人,但它却是走遍千山万水也难品尝到的家乡的味道。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年最盼望的是过中秋节,因为青海地处高原,那会儿不像现在一样可以随处能够种出来瓜果蔬菜,所以平时吃的水果种类很少,只有到中秋节的时候内地很多水果都成熟了,商人们就会往青海输送,妈妈就会买很多给我和弟弟吃。当然除了能吃上很多水果外,最开心的应该是在厨房里看妈妈做月饼,最期待的就是妈妈做“花花”,一团面在妈妈的手里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花鸟鱼虫,再等她一一贴到月饼上,大概一个小时后月饼出笼,打开蒸笼的瞬间,“色素”带着最原始的草本芳香飘散出来,氤氲的雾气中,伸手就去抠月饼上的花花,这时候妈妈总会说:“等会儿,别着急,小心烫手。”可这是,我已经将一块“花花”塞进嘴里,虽然烫到了舌头,但却非常开心。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越来越都市化,很多人开始忘记这些传统的文化,好在,妈妈是一个怀旧的人,每年中秋她依旧会做这样的月饼给家人吃,她说看到我总是抢着吃总是回想起我和弟弟小时候的样子。


当沉沉暮霭布满人间时,人们在院落的西檐下支上供桌,摆上月饼、瓜果,并在主房内点上灯,插上香,藏族还在中宫里烧上“桑”。合家大小人等,静静地等待月亮升起。逢上天高气爽,风清月朗时,大家喜笑颜开,将月饼、瓜果各取一些,向空中抛撒,象征着月亮娘娘品尝。然后,一家人吃“团果”、“团圆瓜”和月饼。



据说,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土族有打月亮的习俗,它的由来还要从明朝说起。北方蒙古的威胁从明朝建国之初就存在着,双方连年战争不断,而北元蒙古是主要的征讨对象,不断地战争使跟北元蒙古关系密切的土族百姓深受其害。他们痛恨明朝统治者,痛恨战争,盼望天下和平,所以他们连带着也不喜欢圆月,因为圆月代表光明,暗喻明朝。于是,当中秋月圆时,人们就抓一把草木灰向着空中扬去,旨在遮住月亮的光辉,以掩其“明”。不止如此,还要痛打“月亮”,他们在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便开始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知道那轮圆月被打得“残缺不全”为止。

在青海民间还有八月十五晚上“偷月饼”的习俗。月亮升起后,每家的儿童可以去左邻右舍玩耍,“偷月”。“偷月”即小孩偷偷摘走邻家的瓜、果等成熟的果实,为节日增添热闹的气氛,是一种友好的习俗。被“偷”的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认为那是一种吉祥的预兆。不过有人说青海“偷月”习俗是南方文化的遗留。


林飞扬
Post 2016/09/14 23:03:18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去过青海湖,茶卡和昆仑山,那种大漠荒凉,但是又生命力极强的感觉很是难忘,哈哈吗,我也po几张曾经在青海拍的图片


桃子
Post 2016/11/24 18:48:06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青海高原“西双版纳”——青海省循化孟达天池

池水也与众不同,长白山天池的水最美,有各种各样的蓝色,而且图案随着天空中云块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天山的天池则是一种蓝色;孟达天池的水却是绿色的,几乎和四周森林的颜色相同。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处青海境内的旅游胜地,也许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孟达天池,可它被称为青海的“西双版纳”。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誉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北20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有一处被誉为青海高原“西双版纳”的地方,这就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以野生植物为主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林区。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954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孟达天池面积约300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动。湖中水鸟飞翔,鱼儿舒然游动。

    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属阿沁卡金——当蕊五台隆起带。地貌为黄土丘陵,切割破碎,多陡坡,悬崖峭壁,沟谷狭窄,呈“V”字型。由于保护区四周群峰突起,削弱了干冷气流的侵袭,又迎着东南气流。孟达天池形成的起因,一般认为是第四纪冰川消退后形成的堰塞湖。天池西侧有两道泉水入湖,为天池主要水源,泄水通过渗漏外泄。


   孟达的天池比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山腰的天池小得多。但它有自己的特点。长白山天池周围是水山筑成的几乎是寸草不生的几座山峰,天山的天池外面较远的地方才有茂盛的雪岭云杉林,而孟达的天池却被十分稠密的森林团团的包围起来,从池边到山顶,全被森林覆盖。

    再来说说撒拉族,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元代后期,世居中亚土库曼斯坦,撒拉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迁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靖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

   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不过,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六角形的黑色或白色圆帽,青年身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坎肩,戴黑色帽,穿蓝色长裤。妇女头戴盖头,穿五颜六色的大襟衣服,套黑坎肩,喜佩耳环、手镯、戒指等金银首饰。姑娘婚后戴盖头。


再来说说循化的其他旅游景区

华山松谷 

    木厂沟山脚下至游客进入林区河石的小路,是通往天地的幽幽小径,山谷青松白桦,人称“华山松谷、这里清清溪流,缘路绕行,青松白桦,千技如鲲鹏展翅,盘根如龙抓石,山涧巨石像群家争饮。尤其是冬天,银装素裹,冰凌琼花,别有一派北国林海风光,这就是引人入胜的“华山松谷.


回音壁 

    从华山松谷行至向右300米的地方,叫回音壁,这种由花岗岩组成的峭壁,长百米,高十余米,有折射声音的效果,叫“回音壁、峭壁上长有华山松,珍珠梅等。如果在这里大声喊叫,遥远的山谷里可以听到“喔喔”的回声。


犀牛望月 

    独蹲于辽东标下的色岩石,形状酷似一头犀牛,昂首仰望天空,人称“犀牛望月。


西山卧虎 

    位于西山峰,被命名为“西山卧虎”的巨石长约5米,高约3米,耸立于峭壁于仞的西山峰顶,前身微起,昂首西望。当夕阳欲坠,群山合黛时,晚霞映卧虎,雄浑悲壮,其姿态令人叹为观止。另有一青石,形如怀抱幼子,坐在大巨石上的母猴,形象逼真生动。


神仙洞 

    位于孟达天地大坝西沟内峭壁上的这个石窟,海拔2402米,横排3个洞,人称“神仙洞. 藏族称“拉隆殊康’, 是西藏吐蕃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又叫拉隆毕多)的修行室。公元9世纪中叶842年),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僧人拉隆毕多在拉萨大昭寺前,箭杀暴君达磨后,为避祸辗转逃来此处,在此洞居住修行。据说,他和囚禁佛逃来,居住在旦斗寺的“藏姚玛”三智者,当时有联系并交往,至今众多藏族群众慕名前往,成为藏传佛教圣迹之一,周围各县群众名前冠有“拉隆”二字者,多为朝拜拉隆珠康后所添加,如嘉饶嘉措大师的父亲叫拉隆杰,母亲叫拉隆吉等。另据《河丹志》记载,约明代成任年间(公元1465年)道士希阳子又来昆洞庭潮修真,孟达天池又与道教结下了姻缘。洞旁有一石块,据传是“拉隆毕多升天的地方。



桃子
Post 2016/11/03 21:31:35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若果你厌倦了身边熟悉的风景,如果你想要离开温暖的南方,去往遥远的西北感受一下那里长河落日圆的大气磅礴,我想邀请你来我的家乡——格尔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好玩的去处,一个适合拍照凹造型的游玩的地方,不过也许在这里更适合独自一个人冥想——格尔木胡杨林,我从小生活的地方。
首先跟大伙儿简单介绍一下格尔木,“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格尔木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中转站。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为什么要简单介绍格尔木呢?是因为下面要说这次的主角——胡杨林,说起胡杨林,相信很多人的概念中应该是新疆的胡杨林,但是在距离新疆不远的格尔木,这里也有一大片的胡杨林,而且由于风景如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因为格尔木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所以塔里木盆地从新疆一直延续到了这里,自然也就有了胡杨林(这里要说一下格尔木和新疆库尔勒离得比较紧,库尔勒也有很大的胡杨林景区)。
好了,言归正传——格尔木胡杨林位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托拉海牧业社境内,距离市区大约60公里,从市区前往没有公交车,自驾或者租车都可以,一路都是柏油路。
相比新疆的胡杨林,格尔木的胡杨林以世界海拔最高的胡杨林而闻名于世。
 格尔木胡杨林景区南靠巍巍昆仑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盐滩,夹在其中的沙漠化地带里,所以尤显其珍贵。一条叫托拉海的季节河从沙地中流淌过来,划着美妙的曲线绕过树林。林中伴生著芦苇、梭梭、红柳、盐爪爪、骆驼刺等沙生植物,与这里栖息的野生动物野鸡、狐狸、狼、野兔等,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从小我就听大人讲:“在荒漠和沙地上,胡杨是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胡杨已经有300万到600万年的历史。胡杨根系可长至长达15米,向四周蔓延,为了在极端干旱的环境里吸收到水分,它可深入到地下13米左右。胡杨耐高温又耐寒,可在正负39℃的气温条件下生存;耐干旱,可在降水50毫米以下条件生长;耐盐碱,抗风沙,可抵御每秒26米的大风,是天然的绿洲,是亚洲荒漠平原丘陵中分布最广的乔木树种之一。”
于我而言,最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生命力异常顽强,耐得住极旱极寒。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句话来赞美胡杨: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

胡杨有顽强的性格,也有独特的美。胡杨在朝日、夕阳的照耀下,它的千姿百态显得更加文雅优美。每年的十月,胡杨就会由浓绿变为金黄,如同苍茫中燃烧的火焰,似乎将整个沙漠都染成了金色,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处身此地,面对风骨犹存的枯干半埋在沙里如泣如诉,面对衰老的胡杨无奈的让风将枝头的黄叶一阵阵吹去,面对幼小的正在成长的小树摇摆飘荡,怎不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很少有一种树会像这沙漠中胡杨,生命结束以后更成为一道风景。面对这样的英雄,任何的语言都苍白无力,任何的图画都难表情怀。那种苍凉的壮美,成了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也成了摄影师争相追逐的画面。

每年10月,我都要去胡杨林玩,坐在暖暖的沙漠里,周围是金黄的胡杨,眼前还有一条河流,这里离可以暂时抛却一切的烦恼,只是静静地坐着便是无线的惬意。虽然格尔木的风沙总是热的人生出无线烦恼,但是一旦来到这里,却能感受到荒漠的另一种风情。



桃子
Post 2016/10/27 22:02:01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青海的冬季,最有生活味的应该在农村,一年的收获在这里以最露骨的姿态示人,滚圆的大白菜、裹着泥土的土豆、金灿灿的酥梨、炒的卡蹦脆的豌豆……在一声声浑厚清亮的吆喝声中被一抢而空。只有在这里,人们还是延续着最本真的生活状态,秋末,每家每户会挑上百斤大白菜腌制成酸菜为冬天做准备,在以前这是一家人一整个冬天的调味菜,现在虽然腌制的不多,但还是会做,无论你是住洋房高楼还是低矮平房,酸菜成了一代代青海人的记忆和习俗。冬天,一碗面片,配一碟酸菜,吃的呲溜呲溜。
    一到秋末,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忙着购买很多大白菜,买大白菜干什么呢?腌菜 ,为漫长的过冬准备菜 。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冬天也可以吃上新鲜的蔬果,但是似乎所有人对酸菜还是情有独钟 ...... 
   
一到秋末,人们开始储备大白菜过冬

 每年到冬天的时候总会有些东西让我惦念着!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时间一个人在外,我突然想起了酸菜 。在青海,冬天必吃的一样菜就是酸菜,尤其是酸菜炒粉条,是每一个青海人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撕一片带冰碴的酸菜就往嘴里放的感觉真有点夏天猛灌可乐的感觉。
青海的酸菜和别的地方的差别很大,菜:要选帮子大叶小的大白菜!盐:要选茶卡的矿盐!别听什么加碘的盐好老酸菜就这味!辣子要红长辣子!具体怎么做呢,我向老妈请教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将白菜清洗干净,外面的菜帮要摘掉,里面的就不用全部扒开洗了,因为里面很干净,然后把水沥干;
     第二步,准备一口干净的瓷坛或者缸(看一家人每年冬天能吃多少量,然后选择合适的容器,但不能是泡菜的那种玻璃谭,这是青海酸菜的特色),还要准备一些干净的大石头,石头一定要清洗的非常干净,这样才能保证菜不会被细菌侵袭而坏掉(石头一定要是天然的圆润的);
     第三步,准备长红干辣椒、干的花椒粒和大颗的粗盐(调料不多,所以酸菜爽口清淡);
     第四步,就是重点啦。将整棵的白菜切开,可以切成两半,也可以是四瓣,这都随自己。切开后在菜壤里撒上干辣椒、花椒和粗盐,还要用手往里揉一揉,这样比较入味儿。完成这一步后,把撒好调料的白菜一朵一朵放入容器中,放的同时要用手去压瓷实,等到把所有白菜放进去就要用大石头压在上面了,石头越重越好,而且一定要压的特别严实。
     到这里,腌酸菜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了。一般等一个月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把上面的石头移开,捞出一朵白菜后再将石头放回去,一定要放回去继续压着酸菜才可以,直到酸菜全部被吃光才能将石头去掉。石头能将菜额度水分都压出来,这些水份恰恰可以不让酸菜变质。
现在市面上好多韩国泡菜,在我看来那简直太难吃了。由其吃面片或拉面时炝一盘花菜真的就美咋了(青海方言),最爱的吃法就是放点葱花炝点油,刺啦一声那就成了。  



     青海的酸菜炒粉条,是最好的开胃菜和下酒菜,要说最好吃的酸菜粉条还是在农家啊!好的酸菜要有三样法宝!当然还有酸菜炖湟鱼 , 当然现在这个菜也永远在我回忆中了!倒不是没有只是想人家十年长一斤肉,让我长了口腹之欲确实没有必要,我还希望下一代能看到湟鱼是啥样子!不过我听说用李家峡的鱼做的也好吃!大家也说说酸菜的故事!
相较于简单的酸菜,青海还有一种腌制的菜叫“花菜”,这可不是超市里买的那种花菜,因为做起来比酸菜复杂一些,所用菜的种类也多一些,所以叫花菜。传统用的材料有圆白菜、青椒、芹菜、胡萝卜等,和酸菜的区别是要将这些原材料都切成细丝,然后用调料拌匀,再至于容器中,当然也要用石头压着,原理是一样的。等到腌熟了,吃的时候泼点热油,别提多美味了。





桃子
Post 2016/09/11 18:21:40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趁着周末闲暇时间,今天说说我自小长大的地方吧——格尔木。一个由众多迁移人口组成的城市。


“格尔木”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中转站。另外,最值得每一个格尔木人骄傲的应该是这里的察尔汗盐湖,它是世界是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据说这里的盐可供全世界人吃百年。

说说格尔木的气候吧,典型的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8小时,光热资源充足。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格尔木有刮不的风和晒不完的太阳,不过这也不能否定格尔木的美,格尔木有胡杨林,每年秋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段),胡杨林美得让人窒息。还有美丽的雪山和盐湖,高耸的雪山是守护我们的神,一望无际的盐湖更是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国内人外人士。一段万丈盐桥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通俗来说就是:有一段全部由盐铺成的路,无论刮风下雨,这么多年了居然没有融化掉,是不是很神奇?

神奇的事儿还多着呢,格尔木被称为“高原兵城”,顾名思义,这里是兵哥哥的故乡,因为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所以从小到大除了大风天气看到最多的就是帅帅的兵哥哥。记得小学那会儿,每天上下学路上总能看到长长的兵车队伍,小伙伴们会冲着车里的兵哥哥敬礼,他们也会冲我们敬礼,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虽然格尔木气候不好,但是它地处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盆地可是“聚宝盆”,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相信内地小伙伴们用的不少东西是产自我们这里的喔。这里还有高原特有的野牦牛、白唇鹿、野驴、雪豹、雪鸡、黑颈鹤、雪莲等,是极为珍贵的稀有品种。 

要说格尔木有啥好玩的,除了胡杨林,还有草原。想想你在温润的江南待腻了,这里是不是适合你呢?此外,格尔木市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格尔木城从面积上来说,是世界第二大城市,但是从繁华度来说,只是一个三四线小城,格尔木是一个迁移城市,全国各地的人为了发展来到这里,所以不用担心在这里会觉得是在异乡。这里的人们生活很悠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不够形容这里的惬意生活。早上10点多商家才开始陆续开门营业,这时太阳早就很晒了;下午6点,都下班回家了,太阳还没落山。这两年,格尔木发展的也还不错,现代化的影院、商场也都有了,夏天不热,冬天有点冷。如果你想换座城市生活,我想它适合你。

下面给吃货们放福利啦

狼牙土豆:对于每一个格尔木人来说,尤其是从刚刚毕业的额学生来说,铁路市场和钾肥厂的狼牙土豆绝对是这辈子难忘的美食,两家店面都不大,可是每天排队的人能拍几十米。

炕锅羊肉:你听过蒙古的羊肉,可是你不知道格尔木的炕锅羊肉到底有多好吃。好吃到每个吃过的外地人只说一句话:“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来格尔木,一定要去铁路市场那边的“马义黑羊肉”喔。

粳皮:相信你肯定没听说过这个东东,类似于米皮,但是使用红薯粉做的,吃起来非常粳道,特别有嚼劲,配上佐料,那叫一个美味。不说了,再说我口水流到桌子上了,只有亲自品尝过才能知道什么叫难忘的味道。




温馨提示:格尔木的消费有点小高,不少内地来的小伙伴都会抱怨,不过这也是因为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多食品不能自产,所以才会高,因为这里的资源以矿产品为主,不过随着越来越发展,很多能够自给自足了。

桃子
Post 2016/09/09 10:06:38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

海北 金银滩草原

很多朋友跟我说对于青海的认识,似乎只停留在西北、青海湖这样的概念上,一直觉得青海是一片很神奇的土地,王洛宾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让无数人憧憬着这片土地……但是因为人们眼中的“遥远”、“气候差”等原因,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像是一片永远也无法到达这片土地。

看到集诚信有朋友写了一系列关于西藏的故事,我也按捺不住了,作为一枚土生土长的青海姑娘,似乎很有必要在这里为大伙儿讲讲那些关于青海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大美青海,让青海不再遥远。


首先跟大伙儿说说青海的大概情况吧。

青海,位于我国西部,雄踞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 ,人口又少,可谓地广人稀。

青海省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像居住着西王母的昆仑山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有世界十大花海之一的门源油菜花海;有祁连山脚下的茫茫草原;有可供全世界人吃百年的盐湖;有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当然还有闻名于世的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

它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辖西宁市、海东市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这里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其中土族只有在青海才有的哦

 

进入主题——以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开始吧。

典 故

1939年7月,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进行纪录电影《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王洛宾随剧组一道,顺便采风。当地民众知道郑君里要在这里拍电影后,在某个晚上,为摄制组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摄制组也准备在宴会上选择一位当地的女性出演电影,时年17岁的萨耶卓玛在宴会上进行了表演,吸引了王洛宾,事后萨耶卓玛成为电影的女演员,王洛宾便主动出演一个帮着卓玛赶羊的帮工,二人在一次独处时,卓玛因为察觉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用牧羊鞭轻轻地打了他一鞭子,令王洛宾彻底爱上卓玛。电影队完成拍摄后,王洛宾也被迫离开,卓玛为王洛宾送别。王洛宾坐在返程的骆驼背上时,突然想起卓玛为他清唱过的一首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时卓玛姑娘美丽的形象在他心中升腾,形象和旋律水乳交融,令他产生了创作歌曲的欲望,于是他耗时三个晚上,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其实,这首歌的初稿叫《草原情歌》,后来歌唱家赵启海从重庆来到西宁,王洛宾和他四处游玩,赵启海临走时,王洛宾把自己改编、创作的几首新疆民歌交给了他,并把《草原情歌》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

所以,关于这首歌你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呢?当然,这首歌的典故我也只是听说,故事的内容到底有多少虚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关于金银滩草原,它是真实存在的。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所属海北州。它的西部同宝山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三角城是西海郡遗址,建于西汉王莽秉政时期),在这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有麻皮河和哈利津河贯穿,这就是青海有名的金滩、银滩大草原。

要想到金银滩草原游玩,最佳季节是7、8、9三个月,这时鲜花盛开,百鸟飞翔,这里是一片碧草如茵的大草原。浮云般的羊群,棕黑相间的牦牛,星星点点地徜徉在青草和野花丛中。穿着藏服的藏民,骑着骏马悠然地在草原上缓缓而来。远处,山峦起伏,偶有雄鹰飞过的身影,莲花般的蒙古包散落在白云深处。金银滩草原牧草肥美、牛羊肥壮,人们以金银遍地来形容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故得名“金银滩”。



这里的主要景点有藏家风情苑、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原子城等,当然还有独具特色的当地美食爆焖羊羔肉和羊杂碎,还有我最最最爱的青海酸奶。

下面插播一条你最关心的交通消息:

班车:从西宁市长途客运站乘汽车到海晏县约2小时,票价15元/人,每小时都有班车,交通十分方便。

出租车:青海省海晏县起步价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