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美美周
Post 2017/08/21 13:48:30     文章主题: 社交电商的时代来了吗?

太长了

华仔
Post 2017/08/16 11:05:43     文章主题: 社交电商的时代来了吗?

微商:平台规范化之路还有多远

  2014年,以微商为主的社交电商横空出世,依靠人与人的社交关系而进行销售、交易,曾掀起消费热潮。不过,随着产品质量问题多发、价格不统一等问题的出现,透支了社交电商的信任度,“朋友圈卖面膜”甚至成为讽刺社交电商的代名词。
  微商是坑还是新零售?一直是行业内争论的焦点。
  去年底,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交网络发挥内容、创意及用户关系优势,建立链接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支持健康规范的微商发展模式”,为我国社交电商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基本发展思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不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实施层面,“微商”已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电商已得到了社会认可,即将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微商店主:只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从杭州回到北京,徐铮整个人变得都亢奋了许多。她这次并不是单纯去玩,而是和几个一起做微商的朋友去代理产品的总部了解了一番。
  2003年那会儿徐铮毕业赶上学校分配,在一家石油化工企业上了10多年的班,一如既往白班夜班,她觉得生活里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早在2006年那会儿,她就和朋友一起断断续续做化妆品的代理工作,之前在专柜,后来到淘宝上,现在主要集中在微商。
  对于微商,徐峥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觉得在大多数人眼里其实是反感的,特别是在朋友圈里,总是发一些产品的宣传并没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但是又没有什么更快更好的渠道,所以被朋友屏蔽也再所难免。
  徐峥尽管之前积累了一些客户,但想再增加并没有那么容易。
  她尝试着自己去体验不同的产品,之后结合自己的体验写成文字,加上一些配图发到朋友圈,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一些朋友开始询问她不同产品的使用效果,她觉得“亲身体验”比起以前发很多鸡汤宣传管用得多。
  徐铮平时休息的时候,就积极投入她所经营的微店,她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做微商其实只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其实很多消费者的初衷跟徐峥的想法一样。
  更多的人加入微商行业

  2016年,微商业态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16年微商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607.3亿元,增长率为98.3%。
  同时,市场从业人数从2015年的1257.4万人上升为2016年的1535.2万人,增长率达到22.1%。
  根据《2017中国微商行业发展报告》中分析,虽然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增长相对趋稳,但作为新兴行业,微商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由于市场基数小,预计2017年市场依然会接近翻倍式增长,2017年微商行业市场总体规模将达6835.8亿元,增长率为89.5%,尽管市场增长的加速度小幅放缓,但绝对增长速度依然领先于传统电子商务等其他商业领域。
  2017年,中国微商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将突破2000万人,从业人员数量将进一步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随着微商在社交群体中认知度和认可度的逐步提升,以及领先微商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快速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商队伍中来。
  研究认为,微商从业人员数量的加速增长刚刚起步,2017年规模预计为2018.8万人,增长速度达31.5%。微商行业的参与者将逐步覆盖社交网络的每一个领域。
  微商需要市场自我调节

  早在2015年,微商的生态体系就已见雏形,微商发展到今天,不仅提供商出现了品牌微商、个人微商、微商代理商、平台微商、微商服务商等多种类型,而且在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完整的、成熟的渠道、支付、物流等中间环节。
  此外,2016年以来,诸如导流平台、研究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也纷纷涌现。截至目前,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不仅已经完整,而且均处于良性竞争发展的状态,无论是产业中的经营者还是最终用户消费者,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偏好和特点的工具、服务提供商来获得完善的服务支持和购买体验。
  2017年,平台微商的快速发展成为亮点。主要表现形式为:品牌商自建平台和第三方服务平台。
  可业界总有这样的担心,为什么微商很多时候做着做着就成了传销了呢?
  分析认为,微商容易成为传销的滋生地,其关键点在于和传销的基因一样,微商的本质就是基于人际关系链。随着各类社交软件进入全民生活,传销人员也开始利用新媒体,这是个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现象。就这样,传销分子利用微商的平台和群体,假借微商名义,扰乱了微商的正常发展轨迹。
  根据禁止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管传销组织如何变换手法伪装自己,只要具备交入门费”、“拉人头”“组成层级团队计酬”等条件,就可认定为涉嫌传销。
  2015年云集微店成立之初,APP在地推过程中采用了存有争议的渠道推广模式,部分推广形式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被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违法并罚没958万。
  在云集微店CEO肖尚略看来,微商原本是一个很好的词——微小的商业力量,只是“逐渐被行业里面鱼龙混杂的人做坏了。”
  从野蛮生长到平台规范化,微商需要市场的自我调节才能有序发展。摘自中国质量万里行
华仔
Post 2017/08/16 11:02:06     文章主题: 社交电商的时代来了吗?

社交电商的冷思考
 在消费者眼中,理想中的社交电商什么样子?

  有观点说是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进行自由互动交流,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皆可以随时沟通,在自己的购物APP上即可产生社交。

  而现实的情况是,往往是通过店铺的分享才能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产生社交,这不是真正的社交。

  除此之外,社交电商平台需要考虑的还有: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社交?社交电商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用户为什么购物完成后还愿意来社交?这些都是社交电商平台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社交电商的“社交”在哪里

  很多消费者都用到过拼多多这款APP购物,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商户通过微信、平台开团,向自己的朋友家人发出拼团邀请,当达到规定人数数量时,拼团成功,所有拼团成员即可享受到低价的产品。

  事实上,主打社交电商的拼多多自2015年上线以来一直饱受外界舆论的争议,特别是对于在拼多多购买低价低质水果的消费者来说,常常会怀疑“拼多多是不是个骗子”?

  有一点值得注意,目前社交电商没有一套信用评级体系,不存在差评的问题,但是这个差评在人们心中直接给予了拼团的发起者和平台,如果一次信用崩塌,带来的将是难以弥补的伤害。

  比如说,一个拼团发起人,为了完成拼团,可能会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做不负责任的描述和渲染,与消费者真实的体验有所差距。最后只能导致消费者对平台的厌恶和抛弃。

  不仅仅是买到“烂水果”,很多消费者在拼多多上也经历1元、1毛钱拼团某件产品,之后等待平台开奖,可中奖率一直没有公布过,消费者觉得个人信息这样被透支了,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成立初期的拼多多似乎并没有时间去想更多的让消费者怎么理解社交电商所带来的社交意义。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讲,在拼多多上面快速拼到优质的需要的产品才重要。

  有消费者会提出质疑,如果要买一个东西为何需要去跟其他人社交?这是不是在增加购物的成本?要做的其实就是挑选商品,查看评论,仅此而已。通过社交能够达到相同效果并且还让所做的决策更高效吗?

  有观点指出,商业追求效率,买卖双方都希望能尽快完成这笔生意,除非这种生意频次很高。相信很多消费者选择社交时还是会用到微信、QQ、陌陌等社交软件。

  而在社交电商平台上,只是有和卖家对话的需求,但并不想加这个好友,不希望看到他的动态,也不希望他看到自己的朋友圈。

  在一些行业人士眼里,社交电商,其实存在很多矛盾。首先,社交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电商平台中,往往是人与系统在发生关系,因为人工成本太贵了。第二,社交是一个不讲究“效率”的活动,越是和好朋友在一起,对话可能越无聊。两个人出去逛街,也许啥都没买就回来了,其实经历的是这个过程,而电商要的是结果,过程应该越短越好。

  社交电商里“熟人经济”可靠么

  大多数消费者会想到,熟人关系与电商谈的最多的就是微商。

  众所周知,朋友圈是熟人的封闭圈子,在这些关系链中普通商品是很难构成传播的,比如你一个朋友今天买了一双鞋发朋友圈你觉得不错你也买了,但是明天他买了一件衣服你觉得不好看就不跟着买,后天他再买一条裤子你也觉得不好看,也不跟着买了。也就是说朋友圈的这种熟人关系能够为普通品牌带来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一个新兴品牌是无法通过这样封闭的朋友圈进行海量传播的,必须是通过开放平台才可以,能够进行海量传播的电商案列都是类似集赞换物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用户处于对某品牌的忠诚,而是非理性的贪婪,不可持续。

  从字面理解“熟人经济”就是熟人生意。社交电商的熟人生意更为复杂,行业内将这种熟人经济的关系链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为深层关系:亲人、同学、基友、闺蜜、同事等;第二层为中层关系:交情不深的普通朋友;第三层为浅层关系:未曾谋面的陌生人。

  关于熟人社交电商,腾讯当年被炒得比较火的就是QQ空间和拍拍的天作之合,现在又轮到了微信,但是腾讯最终也没将QQ空间和拍拍绑在一起,因为腾讯也看的很清楚,熟人社交电商是强关系弱影响力,社交电商要成功需要的是弱关系强影响力。

  也有分析认为,熟人经济并不是一种不存在的形式,而是有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商业模式。买东西不管在哪买,总归要付钱的,只是在熟人的关系伦理中,大家臆想的概念是更便宜,更实在,更可靠。熟人经济的优势在于:复购率高、口碑传播快、用户信赖度高。

  同时它的劣势也较为明显:难以形成规模化(除非代理)、以信任做支撑的交易风险大。

  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16年社交电商市场报告》中显示,好友推荐是影响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最主要的因素,占比62.3%。

  基于信任基础上,价格优势也同样重要,58.2%的用户认为这价格实惠是影响他们在社交电商购买的主要因素。另外,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也尤为重要,占比54.8%。

  社交电商的未来在哪里

  社交的电商与传统交易型电商最本质上的区别在于购物流程的颠覆,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基于社交关系而聚合起来的电商社群,是首先刺激消费需求最后导致购物行为的发生,而传统模式下,用户是先有需求后才购买。

  对于社交电商下消费者来讲,起初的消费欲望并没有很强烈,而是在朋友或KOL(关键意见领袖(KeyOpinionLeader,KOL))的引导下和推广后,才产生明确的消费需求。在碎片化的移动网络时代,这种模式能提供更高的转化率。而且在这种模式之下,能非常快地把各种各样的相似化的需求,通过社交媒体聚集起来,再把这些需求捆绑反馈给上游的生产商、产地、供应商等等,节约供应的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社交电商不能只是建立在强关系的朋友和亲人上,因为在强关系背景下发生的购物行为,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道德绑架。社交电商想要拓展边界,一定是建立在以陌生人为主的弱关系上。

  而线上购物未来将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效率型购物,一个是体验型购物。而未来体验型购物将是社会的主流,“购物不完全是目的型的,很多时候,你就是想约上三两好友,去各大商场和超市里逛逛。购物是社交、是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

  社交电商跟微商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交电商用户之间不是顾客的关系,也不是粉丝的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社交电商最大的价值,用好的购物体验和产品背书,通过互动和交流增加信任,然后建立长期稳健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交电商最大的资产就是经营者的诚信。

  无论对于拼多多来讲,或者是其他社交电商平台,眼下依然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疑问,如何引导消费者不是为了购物而社交,而是有了社交从而产生了购物。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家社交电商平台。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社交平台方应该不是一个典型的零售公司,而要更像是一个娱乐公司,开发各种娱乐互动的购物游戏,不断聚合粘合消费者,不要一心想着卖货,要想怎么让顾客们产生感情联系。另外在选品的考虑上,尽量满足大家的个性化需求,挖掘新奇有趣的产品。因为社交电商里“社交”才是最核心的价值,只有完成了社交、娱乐、体验之后,产生的购物行为才是最美好的社交电商。

  不管怎样,未来的社交电商肯定不会止步于此,因为它产生的逻辑就不是为仅仅为满足购物需求这个单一维度的诉求,社交电商的概念会更加丰富,手法更加多元。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社交电商会持续蓬勃发展,引领电子商务又一个趋势。摘自中国质量万里行
华仔
Post 2017/08/16 11:00:04     文章主题: 社交电商的时代来了吗?

消费者眼中的社交电商
2017-08-15 1中国质量万里行 
  一边是迟到两年的958万罚单,一边是5小时44分10万份创纪录牛排销量。云集微店在争议中逐渐成长,并一步步走进消费者的视野里。


  公开资料显示,云集微店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社交电商零售平台,商品品类包括食品生鲜、美妆护肤、家居用品、数码产品等。
  前一段《2016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对云集微店给出了明确定义——“云集微店通过口碑零售模式,先体验后分享,促进了品牌销售,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设计生产产品,有助于促进消费品产业升级。”
  在过去两年,云集微店先后与雅培、德运、澳佳宝、康恩贝、万事利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战略合作,以优化供应链;与顺丰、EMS等知名物流公司深入合作,为西部偏远地区的用户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期提升用户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末,云集注册店主160万户,累计销售额达40亿元。在刚刚结束的云集两周年庆大促活动创造了2.42亿元的净销售额,同比大增近7倍。
  云集店主:从陌生到接受

  家住北京通州的王菁介绍了她过去一年接触云集的经历。
  40多岁的王菁是做信用贷款的,平时工作并不算忙,去年七月,她通过朋友马越接触到了云集店。
  王菁说:“从心里讲,我是很排斥微商的,觉得朋友圈里发的东西,没有保障,所以我从来不在微商卖家里买东西,也从来不看他们发的朋友圈,有些东西就买回来也没怎么用过。而这次马越推荐给我云集平台,作为她的朋友,无论我喜不喜欢,都应该支持下,这样才不会打击她的信心,才会让她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马越给王菁推荐了很多产品,吃穿用玩的,并让她去云集店里看看有没有喜欢的,碍于熟人关系,王女士空闲时间看了马越的店铺。
  王菁平时经常买一些护肤品,所以看到马越的云集店里有“自然堂”、“美宝莲”这样的商品时,正好就在店里买了一盒粉底。
  马越告诉王菁,产品都是云集发货,每款产品都有单独的二维码,王菁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她觉得这样的平台应该不会有问题。
  王菁之后的几天翻了马越的朋友圈,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云集的宣传,让王菁感到不解的是,马越还在招募其他朋友加入云集。
  马越告诉王菁:“当时也是总在一个大姐那买东西,之后也聊得来,就决定自己开个云集店。”
  王菁在网上搜索了云集的相关信息,在了解了云集的销售模式之后,她跟几个朋友说了开店的想法,朋友们对她说:“微商都过时了,你不行,肯定没戏。”
  王菁心里想:“最讨厌别人说她不行,别人都能做,为啥自己不能。”她决定把店开起来。
  王菁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屏蔽了她的朋友圈,有些群里也干脆把她删除了,王菁心里感到很着急。
  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这个原因王菁没心思打理店铺,浏览量一直是0。困扰她的朋友圈问题,她索性就放弃,从陌生人做起。
  王菁开始每天固定发朋友圈,之后利用空闲时间,去一些商场小区周边开始发宣传单,一开始效果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也有五六个人留下信息。在随后的日子里,王菁想了很多办法,她说:“更多的是跟人去聊天,而不是刻意介绍商品。”
  从去年7月到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王菁已积累了很多固定的消费人群,大部分都是从一开始陌生到熟悉,有时王菁与他们一起交流经验。她觉得,开这个云集微店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自己总是排斥这些东西到现在想努力做好,先不去考虑挣多少钱,通过平台去认识很多人,与他们平时交流,改变的不仅仅是对平台的看法,更多的是对她个人的改变。”
  云集微店:激活更多的全职妈妈

  据悉,云集开店的流程很简单,只需要有一台手机,支付每年398元的服务费,就可以一键开店。
  店主只需要负责在社交媒体上推荐商品,消费者在店铺中完成购买后,后续的发货、配送、售后全部由云集微店代为完成。云集微店还会为店主提供包括IT系统、培训、客服、内容、仓配的整套商业支持。
  不久前,易观发布了《2017中国社交电商大数据白皮书》。白皮书同时公布了云集微店的一系列运营数据。白皮书显示,云集微店App日活用户峰值近60万,每天启动应用6-14次,人均单日使用30分钟左右。2015年云集微店年度销售额增速超过500%,2017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18.3亿;在2017年周年庆期间,云集单日销售额突破1亿。
  云集微店CEO肖尚略把这种快速成长的原因归结于两点:共享和信任。
  云集微店的快速成长,也离不开众包这种新型的雇佣关系,王菁所在群里就有几位主管和经理。
  肖尚略表示:“优秀的店主他可以竞聘成为我们的客服主管,更优秀的人,他可以竞聘成为我们的客户经理,但是他提供的不是分销,而是服务支持,相当于将传统企业中的销售经理等职位社会化了。”
  公开数据显示,云集微店目前已经有180万店主在平台上开店,而这些人群的兼职属性非常显著:以云集微店为主业的店主只有16%,其他84%都是兼职店主,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职业分布也是多种多样,21.4%是普通职员,17.9%是全职妈妈,甚至还有1%的退休人群。
  据白皮书显示,云集店主数量和销售额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广东、湖南、浙江、湖北、江苏,据悉这些省份的店主总人数均超过10万。店主中女性占比较高,年龄区间主要集中在26-45岁,已婚者占85%,61%以上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店主兼职属性明显,在各行业均有分布。50%以上云集微店店主拥有微信好友100-500人,超六成店主每周联系好友不超过15位,属于中低频度的社交强度。
  借助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云集微店不仅解决了流量获取的问题,熟人社交在电商渠道下沉时优势亦很明显:相对于上一个时代“中心化”的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基于人和人的中度沟通,个人影响力有着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面。
  对于云集微店来说,平台上180万的店主代替了原来传统的媒介和渠道,以社交信任为背书向他社交圈的消费者推荐商品。按肖尚略的话来说,“云集微店是把个人零售的解决方案,共享给了那些在垂直领域有社交货币、有个人影响力的人。”
  行业人士分析,社交零售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云集微店作为这个行业的探路者无可避免会遇到许多“成长的烦恼”,正如云集微店创始人肖尚略所说的:
  “958万的背后,是当初的App社会化地推方式与存在了12年之久的规则条例的不兼容。”“958万,是为社交电商交学费”。
  在肖尚略看来,商业有其自然法则。社交零售就是一个相互发行社交货币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分享好的产品,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他的社交货币就会变多,生意也会越做越大,反之则会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电商红海巨头林立,整个线上购物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真正的创新机会已所剩不多。然而,大平台未能触达的“个体价值”,正在成为云集这类新平台的机会。
华仔
Post 2017/08/16 10:55:59     文章主题: 社交电商的时代来了吗?


  传统模式下的大平台流量红利期已过,碎片化时代用户的消费习惯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不管是京东淘宝这样的电商巨头还是中小型商家都在思考探索移动时代的电商新玩法,而社交电商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一条道路。
  两年前正是社交电商刚刚起步的时候,有人身先士卒,有人蓄势观望。总体而言,两年前的社交电商处在野蛮生长的状态,由于新兴行业缺乏参照物,鱼龙混杂是当时整个行业的特征。两年后的今天,经过市场的一轮大浪淘沙之后,整个社交电商领域合法经营的企业所剩无几。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社交电商规模达到960亿元,商户规模为916万户,而估算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商户规模2400万户。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3700亿,社交电商将成为下一个时代风口。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社交电商表现其实极其抢眼。海尔集团店商、电商、社交微店三店一体融合发展,6·18购物节大获好评;阿里巴巴也积极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社交化创新;甚至豆瓣、陌陌、手机QQ等社交平台也在纷纷尝试向社交电商转型。2016年12月,云集微店宣布完成2.28亿元A轮融资,标志着社交电商和微商正迈向正规化、资本化运作,资本市场对于这种新兴业态开始逐步认可。
  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社交电商”这个概念或许还停留在微商上,不久之前,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7(第十六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秘书长于立娟发布了《2017中国社交电商和微商行业发展报告》,再一次把社交电商推到了大众的视野里。
  什么是社交电商

  在上面的报告中给社交电商的定义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从事商品或服务销售的经营行为,是新型电子商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微商是社交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从业者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完成商品与服务交易的行为。
  易观在前不久也发布了《2017中国社交电商大数据白皮书》。白皮书把社交电商定义为:是电子商务的一种衍生模式,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借助社交媒介(微博、微信等)传播途径,以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内容等手段来辅助商品的购买,同时将关注、分享、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于交易过程之中,是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融合,是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交型交易模式,是新型电子商务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俗地讲,社交电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电商形态,在商业规则日趋透明的条件下,靠赚取信息差价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而在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熟人之间的推荐和口碑效应,在搜索和推荐之间,人们更愿意相信后者。
  思埠集团董事长吴召国:“在社交电商里,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又可以成为销售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不断转换,既为别人产生了利润,也为自己创造了财富。”
  目前社交电商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实物产品交易、服务产品交易、虚拟物品交易、社交网络广告四类。
  社交电商的相关政策与报告

  2015年11月,《关于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的意见》首次将社交电商纳入监管;2016年12月《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首次鼓励发展;2017年1月发布《微商行业规范》征求意见稿,意味着首部微商行业法规将出台。
  据悉,商务部已经接受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同创奇社交电商研究中心提出的行业标准《社交电商经营规范》的项目申请,并于2017年6月9日审批通过,截至目前此唯一的行业标准出台,标志着首部社交电商行业法规即将诞生。
  此标准出台对于规范行业健康发展将有深远的意义和运营指导价值。同时基于熟人关系的商业变现将重新建立在“真实信任”的基础上发展,社交电商行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品牌化,实现社交电商升级。
  据悉,本标准在具体撰写过程中将考虑:完善微商行业的交易、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制定适应微商行业发展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微商服务平台的网络监管,强化平台服务商对微商市场的责任,建立微商交易过程信息留痕和事后倒查机制。加快建立微商企业信用评价和服务认证标准,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认证机构,开展微商信用评级和查询等征信业务,强化对微商经营主体身份认证、交易者信用分级管理、商品质量管理等。建立微商行业信息发布机制,对不诚信微商进行信息公开惩戒等。
  社交电商3个发展阶段

  梳理和了解移动社交电商,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1、萌芽起步期(2011年-2013年):移动社交电商最早发迹于个人微商,随微信及朋友圈的广泛应用,通过朋友圈卖货、代购等逐步流行起来。萌芽阶段的特征是行业零散,缺乏体系,规模小。
  2、野蛮生长期(2014年-2015年一季度):部分化妆品品牌直接加入微商行列,以及移动社交电商平台逐步兴起,行业进入野蛮生长阶段。这期间微商暴富的神话成为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话题,部分新兴品牌利用微商渠道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推出或投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
  规范发展期(2015年二季度至今):2015年二季度开始,随着央视等媒体追踪微商乱象,部分化妆品品牌微商因扩张过快与库存高企,业绩出现滑坡并开始转型,移动社交电商行业里开始出现结构性调整。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行业依旧在快速扩容,不健康不持续的个人/品牌微商遭遇清洗,但专业正规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社交电商代运营商则继续高歌猛进,分享新兴行业盛宴。
  社交电商用户:63.1%的流量来自朋友圈分享

  据《2016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消费行为报告》显示,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流量分布集中度较高,63.1%的流量来自朋友圈分享,23.79%的流量来自于群聊,单聊占比12.71%。这种分布契合了“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产品,带领电商进入了3.0时代”的行业现状,也体现了时间碎片化进一步丰富了用户消费的场景。
  相关调研数据还显示,没有过网购行为的用户仅占0.3%,而从未在社交平台购物的用户则有11.6%。同时社交电商消费量在10%-20%的人数高达6成,这也意味着,未来社交电商的渗透人群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16年社交电商市场报告》中显示,社交电商用户年龄分布方面,25岁以下用户占比36%。25岁-30岁用户占比38%,还有11%的用户年龄在31-35岁之间。整体看来,移动社交用户主要以80、90后为主。
  社交电商用户喜欢的商品品类主要是食品类、服装鞋包类和日化护肤类,分别占比28%、25%和21%。其中,母婴用品占比最少,仅为5%。母婴用品在传统电商中属于热门品类,但是社交电商30岁以下的用户近七成。在晚婚的趋势下,这部分用户基本在母婴用品需求人群之外。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