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树:<div>转自:<span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潘姜汐熹 好奇心研究所</span><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即使是人人都可以负担得起的阅读,真正“有文化”的人和“假装有文化”的人其实也不只是读或不读的差异,前者在阅读时更多注意的是叙事技巧,从作品的形式而非象征意义来考察艺术作品,后者却更渴望作品提供一种感情投入与道德满足,也因此更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阅读时的心路历程,正如他们在网易云音乐热评区留下的抒情散文一样。</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博览二十四史熟读哈耶克;话剧音乐会展览门票攒齐一铁盒;能口算“xx导演距离xx导演的水平是几个xx导演”;还是混在一个中年“文化圈”品茶盘串谈论仁波切?</div><div><br></div><div>当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的时候,指的是什么?</div><div><br></div><div>“有文化”看起来是个再通俗不过的概念,但仔细想想,什么才是真的“有文化”,什么行为会让你变成“有文化的人”,似乎以上这些都沾点边,但又都不大对劲,操作不当就是个没啥真本事还爱卖弄的现行孔乙己,满盘皆输。</div><div><br></div><div>一些老成持重的公众人士总是乐于给自己贴上“文化人”的标签,但如果说在某些奇谈节目中声称“主流博彩公司操控世界杯”的“文化人”还能唬住一些无知群众。那么那些写俳句写书法,连微博都发繁体字的“文化人”却脱口而出说自己“看过一些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文章”,人设真是崩坏到连意大利炮都追不上。</div><div><br></div><div>为了了解现如今人们对“有文化”的界定,好奇心研究所做了一项名为“你觉得真正’有文化’的表现是什么”的调查,根据收到的共 6852 次读者表态我们发现,人们对“文化人”的要求首先还是读书人,排在第一位的选项“有固定持久的阅读习惯”获得了 1338 次认同。</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除了阅读习惯,读者认为“有文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能力,有“可以辨识出不同的艺术流派 / 作品”的“眼光”,更大范畴的定义可能还会推及有教养,讲文明(礼貌和公德)等方面,不过也有一部分读者建议,应该把“有文化”和“有礼貌”区分开来讲。</div><div><br></div><div>不得不说我们得到的结果仍然不够清晰具体,甚至有一些选项令我们都感到颇为费解,比如“生气也不会骂脏话 ”“读懂一部红楼梦就够了”“讲礼仪,拥有传统美德并执行,懂得珍惜、宽容、体谅、大度、有理想、博文强知”……这好像已经不是跑偏了,这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div><div><br></div><div>于是我们做了另一项名为“你觉得’假装有文化’的表现是什么”的调查,希望能够反向理解啥叫有文化。这次我们收到了近八千次表态,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假装有文化”的看法更容易达成共识,以下这些试图显得有文化的行为通常会被认为是在装腔作势:</div><div><br></div><div>1. 买书不看书,买了kindle一年多,上面下的第一本书都没看完,从此以后它的任务就是用来压泡面盖。</div><div><br></div><div>2. 三天打鱼,两天晒朋友圈,往往书还没看一半就要向所有人分享心得。</div><div><br></div><div>3. 知乎谢邀讲故事。</div><div><br></div><div>4. 没主见,观点全都照搬公众号知乎微博评论</div><div><br></div><div>5. 去博物馆,自拍为主,参观为辅。</div><div><br></div><div>6. 从每一杯红酒里喝出单宁感,每一杯茶里喝出禅意。</div><div><br></div><div>7. 热衷划分圈子和谈论圈内八卦。</div><div><br></div><div>8. 原来语出庄子,我还以为出自南华经。</div><div><br></div><div>总之,让人反感的往往不是纯粹的无知,而是附庸了流行的庸见还自以为风雅,四处卖弄的朋友。</div><div><br></div><div>美国票务网站 Vivid Seats 此前也做过一项关于有文化的调查,事实上,有 40% 的美国人也不确定到底啥叫“有文化”。他们认为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有文化”的标志应该包括这五项:</div><div><br></div><div>1.观看戏院演出</div><div><br></div><div>2.能辨析艺术品</div><div><br></div><div>3.听古典音乐</div><div><br></div><div>4.熟悉葡萄酒搭配</div><div><br></div><div>5.观看芭蕾舞</div><div><br></div><div>关于阅读,他们的指标是文化人每个月至少得读三本书。</div><div><br></div><div>超过一半的人还认为有文化的人应该会一种以上语言,30% 的朋友表示去过很多地方也是成为有文化的人的先决条件之一。</div><div><br></div><div>27% 的人承认自己曾经假装过“有文化”,装作做过、读过或者看过某些东西以显得自己更为智慧。</div><div><br></div><div>五分之三的人觉得如果你对艺术没兴趣那么基本和文化绝缘,但重点在于会欣赏而不是欣赏方式,做作地只听黑胶唱片并不比在家听 CD 或者 sportify 啥的显得更有文化。</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一半的人认为,成为“文化人”意味着一个更贵的品味,40% 的人认为缺钱是不够有文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时间和兴趣。</div><div><br></div><div>鉴于 Vivid Seats 是一个购票网站,他们的调查结果会对观赏艺术表演等付费活动有所偏重。但“有文化”确实和这类消费行为密不可分,布迪厄认为文化是财富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外的第三种资本形态,是否能够拥有鉴赏绘画、音乐艺术创作的审美配置、是否有能够观赏艺术品或者占有艺术品的经济条件,无形地将人们区分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附庸风雅的门外汉,“无论人们愿不愿意,无论人们知不知道。”</div><div><br></div><div>即使是人人都可以负担得起的阅读,真正“有文化”的人和“假装有文化”的人其实也不只是读或不读的差异,前者在阅读时更多注意的是叙事技巧,从作品的形式而非象征意义来考察艺术作品,后者却更渴望作品提供一种感情投入与道德满足,也因此更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阅读时的心路历程,正如他们在网易云音乐热评区留下的抒情散文一样。</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题图来自:Giphy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