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那年在也门】萨那古城——永不褪色的阿拉伯
楼主:后太史生
粉丝数(20)
|
---|
| #1 |
来到也门之前,有些事情是我不知道的: 1.也门这个国家竟然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代的“阿拉伯”,就是指的也门。在石油还未被发现可以作为能源使用这一巨大价值之前,阿联酋科威特这些地方屁都不是。 2.也门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在这里得到弘扬发展,发扬光大,光大证券。它和沙特是如今仍然把伊斯兰教传统保持得最好两个的国家。(下面会举例说明) 3.也门是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香料之路的起点,在大航海时代以及以前都是亚欧非三个大陆的重要中转站。郑和的船队据考证也到过也门。 4.摩卡咖啡这小资装逼的东西的发源地在也门,摩卡曾是也门的一个港口。两种说法:一是指产自摩卡的咖啡;二是非洲及其他阿拉伯地区的咖啡运到摩卡再转向全世界,这样的咖啡也叫摩卡咖啡。现在说的摩卡咖啡是指的咖啡的一种口味。对我来说那种酸酸的咖啡喝了让我胃里总有点泛酸,因此我还是比较喜欢卡布奇诺那种甜甜的奶味重的哄小孩咖啡。(卡布奇诺卡布奇诺,你揍知道个卡布奇诺!) 5.别以为美国允许自由持枪就想当然,人均枪支占有率占世界第一的国家是也门,比率达到——300%!!!没错,摊到人头上就是人手三把!(待我再整一帖来说明我在这里的巨大收获) ———————让我们来走进也门萨那古城吧——————— 其实只需要看看萨那的老城,你就能完全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文化。 一千三四百年前也门就成了阿拉伯的宗教文化中心,古阿拉伯人云:途程虽远,必到萨那。我觉着这有点儿咱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 来到萨那,必定要去的地方只有一个:古城。 在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保留着八百多年前的原貌的城市时,我心里充满了巨大的震撼。整个城市如同一座雕塑,又像一幅画卷,古朴凝重,风韵无限,那种完全不一样的阿拉伯风情让看惯了青山绿水青砖碧瓦的我无比惊奇。 上面图中的是也门之门(Gate of Yemen)。现存的老城是萨那古城的一部分,这道大门只是当年萨那古城七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却也是所有建筑里保持得最完整的一座,其他六座已经拆除。保留这里的原因是因为先知穆罕默德的亲传弟子前来教大家读古兰经的时候,就是在这里下的马,因此这里还有“知识之门”、“真理之门”之称。一眼望去,仍然能感受近千年前这个阿拉伯文化中心的恢宏气势。当然,从中国出来的见过北京、南京这些古都的城墙门楼的咱,对着只有两三层楼高而且厚度只有长城一半的城墙还是有优越感的,我心道不用说解放军,就是清兵也能不费多大力气就攻下来。 登上大门城头往城内看去,这里的建筑群保持着最正统的伊斯兰阿拉伯建筑风格,大部分建筑都是历史上留存下来,有许多是古代王朝的遗迹,阿拉伯的文化传承依旧。风吹雨打,岁月流逝,从伊索比亚古波斯,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到日不落的大不列颠,战争的洗礼也无法改变这个城市的精魂,人们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造城市,红石房,也门窗,宣礼塔,每一样都在宣示着这种坚持。 再低头俯瞰城内广场,虽然是工作时间,仍然有许多人就这么闲散的坐在广场上,嚼着卡特(当地出产的一种可以作为软性毒品的植物叶片),聊着天。工作日里这样大规模发呆的场景在国内几乎不可能见到,我每到一个国家看到那里的人们过得如此闲适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为什么总过得那么累那么苦。 城墙环绕着密集的平顶小城堡式的塔楼,整座城用红石、白石砌成,再加上石膏勾勒出的鲜明的线条,形成一种古朴大气的气质。 走在城里,目之所及,一砖一石,一屋一瓦,无一不是古物。 我看到长袍,腰刀,水烟,香料,古塔,城堡,我看到也门特有的上圆下方的窗,伊斯兰风格的木门,我看到磨坊里蒙上眼睛的骆驼在拉磨,披着头巾的小贩在吆喝,看到居民们行色匆匆步向清真寺。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和你记忆中的阿拉伯的传说一一吻合,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仿佛正在这里重演,老城依然承载着阿拉伯人最原始的生活景象。这一切并非特意的保存,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这样生活,虽然电灯替代了油灯,汽车替代了驼队,可是阿拉伯的精髓依然不变。 “ 在残缺的城墙内萨那提供了一种建筑风格总体一致的典范,其设计和各个细节反映了具有伊斯兰早期空间特色的一种有序结构,这种结构随时光流逝而日渐珍贵 ”。这段话专业得体且不失bigger,可我愣是没搜出来原文出处。 老城内住宅的构造长期不变,在古代,一般的安排是一楼是家畜的饲养场(我也有看到在一楼暗无天日的房里养着三五头骆驼的),二楼是工具和农具的保管场,三楼是食品仓库和佣人的住所,四楼是家里所有成员沟通的起居室,女人和孩子们住在五楼,最上一层是男人专用的房间。 虽然外墙经过了粉刷,但是房屋的主体建筑和结构仍然是以前的样子,楼上住人,楼下也有一部分住人。一楼的房子现在多改成日用品商店,香料店,布料店,粮食店,有一部分是古董商店和工艺品商店。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对本地的人也没有什么影响,作为一个热闹的生活区和传统市场,人们仍然在此居住。 这样的街道上,蒙着面纱哈里发的公主曾经乘着舆轿走过,远方穿越大漠而来的驼队曾经携带着各国的货物走过,郑和手下的高手曾经痛扁了妄图调戏蒙着面纱的哈里发的公主的远方驼队里的商人之后唱着《燕王扫北》走过……现在,轮到我来走一走了!
在一个路边的杂货店,老板对上照的事情很开心,从他举起的东西来看,他显然对他的商品质量很有信心。从他的眼神里我仿佛听到他说:同痔您放心,我们这里的货都是本地的,没有包邮国小厂来的水货。 阿拉伯男人佩刀的传统在这样的刀铺里可以体会到,当地男子十五岁开始就会佩刀,然后刀不离身。虽然说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但再穷的人都要有一把。这把刀意义重大,只能看不能动,轻易碰人家的刀是很忌讳的事情。如果两个人有争执,那怕用枪对射都没人管,可是只要其中有哪一个人把腰刀拔出来就会成为很大的事情,无论有没有理,都会被穆斯林教的阿訇审判然后处以严厉的惩罚。 在路边的食品店里,我看到了各种椰枣,大致是晒干的或者腌制的两大类别。在这儿,这种东西就像我们的粮店里的大米一样普通,没法种水稻高粱土豆的古代,香甜(对我来说是甜腻)的椰枣养活了多少阿拉伯儿女。 信步走进街道旁的一个比较大的商场,在几百年前,我想着这里就该算是个购物中心了吧。这里有很多首饰店,卖着银饰和其他工艺品。说是工艺品,但是大多数都还很实用比如烛台饭盒什么的。 手工打制的银盒,款式相同,然而每一个的大小,重量,花纹都不尽相同,古朴的花纹透着厚重的传统气息。来这里之前我在机场的工艺品店和老城外面新城的商店里见过类似的东西,但那些一看就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徒有其形而毫无价值,颜色还俗艳得很。 上图最左边的这个小银盒子我买了下来给我爱人做首饰盒,六十克不到,价钱大概折合人民币一百五六十块钱左右。 按国内旅游城市铁律“只有在居民区的商店里才能买到真货”,我还买了个油灯,表面已经发黑了,内里是纯黄铜质地,花纹粗糙,很旧很旧,老板说是从农村收来的,又旧又不好看,我要作纪念品当礼物送人还不如买个专为游客生产的货色,崭新的还便宜。我说我就要这个了,虽然卖的比崭新的铝皮货还贵,我却觉得很开心。 因为我识货,我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走到无人的小巷里,我掏出刚买的油灯,撩起衣角用力擦了一下之后,壶嘴里冒出一股浓烟,最后凝成一位精灵——我说了你也不会相信——真的出来了一个灯神!!! 而且看造型还是女的,乌发碧眼,肤如凝脂,丰乳肥臀,要不是身周笼着一阵青烟,悬浮在面前却看不清脚在哪里我几乎以为是店老板拉客用的肚皮舞娘。 她上来就对我俯身拜倒,那一低头露出的乳沟让我遐想翩翩,然后抬头就是一脸的激动和一长串阿拉伯语,涕泗滂沱。虽然她说的我听不懂,但是不用翻译我也知道都是“我被关了几千年终于被你放出来了为了感谢你我给你三个愿望”之类的套话,我摆摆手说行行行你就别啰嗦了,哪,听着,天也不早了,大家都赶时间,我就简单讲三点,第一,世界和平;第二;地球环保。第三,三个愿望不够,再给我来起码三十个愿望而且你还得给我随传随到。灯神强自镇定,说行你等着,我先去方便一下毕竟几千年没洗过手了。我说没事你去吧记得把我交待你的事办成就行。 结果那家伙一去不回,至今我还在和全世界一起等着愿望实现…… 好吧好吧,上面的灯神全是演义。我承认打字打累了那段是我编的一个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要是让我的好朋友李先生这样的斯文败类来写就成了“愿望我不要了你让爷乐一乐就行”的人神共愤的版本。 宝石店里卖着各种阿拉伯的宝石,我只认得出绿松石,其他的大概我想价值都不算高,看上去也就比雨花石要好那么一点点。真是大失所望,心说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争的金银财宝里保不准有多少就是这玩意儿,不就是好一点的鹅卵石嘛! 萨那在阿拉伯语里有“工艺、工艺品”的意思,因为当年这里的匠人也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著称,但我晃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镇得住场面的东西。陈列柜里的银耳环的工艺很粗线条,要是买回去了估计我爹会以为这是要给他拿去做鱼钩上的铅坠。看着眼神热切的老板,我含笑,点头,价都不问,像个贞妇一样矜持地放下了这些首饰,心想如果跟人说我中华几百年前就有九层象牙球这种东西会不会让他们产生中国人很爱吹牛逼的念头? 上图是前来古城途中,我们经过的正在兴建的萨利赫大清真寺。当时寺庙还在施工中,它据说耗资六千万美元,如今落成之后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又一个显赫的地标。 然而比起下面要说起来的这一座清真寺比起萨利赫大清真寺却又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下面照片上这条街道右边这堵墙是一个清真寺的一侧,整个建筑方方正正就像一块水豆腐,看似不起眼,来头却足以让任何一个外乡的穆斯林见到即刻纳头便拜,因为这里史载就是先知穆罕默德亲手建立的第三座大清真寺,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公元627年!!!)。至今这里仍然长盛不衰,作为人们礼拜的地方照常开放。 我从门口瞥到人们在做礼拜,不敢因为拍照而惊扰了那些虔诚的祈祷,只是默默地脱鞋进去,又悄悄地出来了。
粗重的石砖上,斑驳的是历史的痕迹。 建筑的密集,街道的狭窄让我甚至无法找到一个地方给这座清真寺拍一个全景,每次只能看到一个侧面。
走在这里狭窄的街道上,把眼光从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投向天空,想到自己的所见和千百年前的人抬头看到的一样……啊,请忽略那几根电线……你会有世界变幻物是人非的唏嘘么?
后来我在Youtube上有个叫Where the hell is Matt 的视频,是一个叫Matt的人周游世界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跳着同样的很逗逼的舞蹈,这个视频很多人看了都心有感触,现在在优酷或者土豆上都有,很好看,我推荐。播放到1分42秒的时候,在萨那Matt跳舞的地方就是我上面仰望街道天空的那张照片拍摄的地点,一条小巷里。 我看到那一段的第一个镜头就叫起来“萨那!”,果然是萨那,现在想起来,古城给我留下的印象竟一深至此,深到我只要看过一眼就不会忘记它,只要再看到一眼就会想起它。
(集诚信特约文章。转载需注明作者和集诚信jichengxin.com)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8/02 08:01:33 打赏 | |
| #2 |
| |
| #3 |
阿拉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至始至终很神秘的地方。
| |
| #4 |
摩卡咖啡有酸味吗?我总觉得摩卡是很容易喝有点巧克力味道的咖啡。
| |
| #5 |
感谢楼主的用心分享,让我们在国内领略异国风情
| |
| #6 |
阿拉伯,夹在欧亚两大洲之间,文化又非常独特,以前的古文明极为发达。 看过电影“马可波罗“,当他穿越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边界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 那个场面极为震撼。
| |
| #7 |
@NY:毕竟也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地方啊,不亲眼看看真不能理解很多事情,比如穆斯林的传统。
| |
| #8 |
@#游山玩水:我那个时候还以为咖啡都是一个味道,然而当你只品尝咖啡豆磨出来的咖啡不加任何牛奶和糖的话就能品出不一样来,就像光喝奶茶你就不能知道龙井或者铁观音的区别来。
| |
| #9 |
@NY:的确,我跟老外说你只到北京上海看那高楼大厦人山人海是不能真正认为就见识了中国的全部的,如果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性格必须去到那些坚持传统的小地方。
| |
| #10 |
@后太史生:明白了,的确从来没品尝过单纯咖啡豆磨出来的味道,喝的都是加工后的成品。
| |
| #11 |
真不错啊
| |
| #12 |
认识一个华人朋友,在阿联酋。似乎比较容易赚钱。哪个地方钱很多,各种需求也很大。
| |
| #13 |
@天涯客:如今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国际贸易不好做了,大部分在海外做生意的赚的都是辛苦钱,发洋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啦!
| |
| #14 |
楼主去的地方都还蛮特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