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起读书、看电影吧【长期分享帖·原创】
楼主:桃子
粉丝数(24)
|
---|
| #16 |
@#仙人掌树:恩,虽然手法还有些粗糙,但是很值得一看
| |
| #17 |
最近都在会看老电影,比如林青霞主演的《笑傲江湖之东风不败》之类,越看越有味道。
| |
| #18 |
@雨雁:那我再来推荐一部《草房子》,很有看头
| |
| #19 |
如果让我选一本最爱的书,肯定是《红楼梦》,所以平时去书店除了原著,我总要买和红楼梦有关的书籍,杂七杂八的看了不少,一直比较青睐周汝昌解说红楼,再者还有王蒙的,不过最近倒是迷上了蒋勋说红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蒋勋是何许人。 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在美学上的造诣,因为他总是在解说文学时与美学结合起来,所以再难懂的文字在他的笔下都会生出一种让人觉得亲近的美感来,读他的文字就像欣赏一幅画。 第一次接触蒋勋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搜索关于红楼梦的相关有声读物时发现的,被他富有磁性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每天睡前都会停一会儿,后来一旦没事就会在家里边做家务边听,再后来除了他的声音,更吸引我的是他在解说红楼梦时独树一帜的思维。 这就是《蒋勋说红楼梦》,是他倾注长达半个世纪反复阅读《红楼梦》数十多遍后的心血之作,也是蒋老师根据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的震撼大作,他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以全新视角详解整部《红楼梦》。 一般人总喜欢在解说红楼时围绕红楼梦中的主角来说,而且角度也都是千篇一律的大范畴,可是蒋勋却从开辟新的角度来写,这让人耳目一新。 听完了蒋勋说红楼,又跑去买来了《蒋勋说宋词》,看的我爱不释手,没有华丽辞藻堆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却又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就像一幅画,看起来一目了然,细细欣赏揣摩,又能咂摸出不少新鲜来。如果你喜欢古诗词,却又觉得无从下手,推荐一定要去看看蒋勋说唐诗宋词。 这两天我买来了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微尘众》,共四本,在苏州诚品书店买的,书中以独特的青春视角、从心理学、文学、民俗等不同知识领域解读了另一种《红楼梦》。里面有彩色的插图,按照我之前看书的习惯,不喜欢文字配插图,不过这是例外,因为插图很有美感,不矫揉造作,也不显得突兀,文字和图相得益彰。 蒋勋说过:“《红楼梦》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我是把它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下面言归正传,说今天这本书《微尘众之红楼梦小人物》。目前我只读了第一册,共30章,每一张都写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所谓小人物就是我们在看红楼梦这本书时总是忽略的人物,这些人中有些是仆人,地位低下;有些是配角只出场一次;还有的连个名字都没有;甚至有些在整本书中就出现了一个背影……但无论是哪种,都在短短的文字中以最饱满的形象示人,只是我们总追着主角去跑,黛玉葬花、宝钗捕蝶、晴雯补裘、探春掌管家务、湘云醉卧石榴石、宝玉挨打、凤姐显神威等等,这是我们看一遍就能看到的,但是你注意过王狗儿、酷儿、戴权这些小人物嘛? 其实红楼梦我读了很多遍,但也还是会忽略这些人物,而当我读完蒋勋的解说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小人物的故事竟如此精彩。这些小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真实丰满。 王狗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不得志的中年男人,无权无权,没有事情可做时就会打骂老婆,看到这里我们总会去一味地谴责,却忘了这样的男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因为他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盼头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一个忍气吞声的老婆,其实他只是习惯了这样窝囊着,打骂老婆成了一种发泄。听蒋勋一说,原来这样的小人物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小细胞,有了这些小细胞,人才丰满生动起来,否则干瘪无趣,哪有美感可言呢? 在《红楼梦》里,可能就是一个小人物,一晃而过。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只是在这里客串了一下,转而又去过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他是小人物,但对他们的人生,却是重要的角色。忽略了这些小人物,自然就会漏掉很多精彩的故事,也许就是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才是整本书中伏线千里的隐喻。 除了小人物,自然还有很多我们忽略的小故事,蒋勋给这些小人物小事情一个唯美的名字——微尘众,碎为微尘的众生。 他说:“仰望晴日夜空,无数星辰,密密麻麻、大大小小、远远近近,多如恒河沙,漫天无边、无尽、无量的星辰,也让我体会到微尘众。”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微尘众呢? 说起小故事自然可以以下面的为例。宝玉遇到藕官悼念菂官,在大观园烧纸,在在当时是令人忌讳的,他喝退了要去告发的婆子,帮助藕官掩盖了过去;他看到龄官在蔷薇架下写“蔷”字,自己淋了雨还浑然不决,还一面让龄官去躲雨;他对黛玉的好则是更不必说,每每有触动黛玉心事的地方,他都好言相劝……这些无一不说明宝玉是个感性的人,所以,读这部作品要带了感情进去,这才能深切体会到所有人物的悲欢离合。
在《红楼梦》里还有许多的小细节、小事件都被忽略掉了,但作者的用意却很深刻,这需要细细体会和品读。尽管读过多遍《红楼梦》,有一个细节如果不是《微尘众》这本书重述,我可能就一带而过了。有一回讲到吃螃蟹宴,平儿要螃蟹拿回给凤姐吃,李纨却叫住她吃一杯酒。李纨应是亲密地和平儿坐在一起吧,平儿过一会说:“奶奶你摸得我怪痒的。”继而又摸到了平儿贴身带的钥匙。这是唯一一次李纨与平日素检、质朴不同的地方。李纨年轻的心早已荒芜了,因为社会礼制,她不能穿艳服、不能戴花、不能太过打扮,她要恪守妇道。但是这一次,李纨亲密地触摸平儿,内心的荒凉倾泄而出。曹雪芹只是略微点到,转而又写别的场景,所以,读了这许多次《红楼梦》,这个镜头都一闪而过了。但这次蒋老师把这个镜头放大,让读者对李纨的人生更多了感触。 不过我建议在读《微尘众》之前再度一边红楼原著,那样你才会发现,这本书就犹如看大书时的话外音,蒋先生依然用他充满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不急不徐,不高不低,把那些小人物慢慢道来。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道盛宴的话,那《微尘众》这部本书就是一道餐后酒,帮助大餐的消解,并可回味盛宴过后味蕾的满足之情。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11/11 04:16:45
| |
| #20 |
我读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有一天,你最爱的那个人与别人牵起了手,与别人结了婚,而你还在苦苦等待,你说:这才是爱。可是又过了好久你也牵起了另一个人的手,甚至与他走进婚姻殿堂,当初的爱就变作了幻景。 在这个爱成了快餐消费的时代,太多人幻想拥有一份笃实的爱情,因为爱与不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情愿为他(她)做一切,哪怕得不到回报。 幻想童话故事能在现实社会上演,所有人不屑一顾的时候你信奉“柏拉图式的爱情”依然存在。那么,到底柏拉图式爱情到底是怎样一种爱情呢?我们太多人听说它是一种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所以,就算得不到那个人的心、得不到那个人的身体,只要自己的精神灵魂思想等等一切都在那个人身上,就会像柏拉图一样伟大,可以说我们都是这种爱情的盲目崇拜者。 以上种种说法仅仅是我在还没有读过柏拉图之前了解的,而在我还算有条理地读了部分他的言论并或多或少知道了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之后,对这种爱情稍微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想法。 首先说说柏拉图所在的那个年代。柏拉图生于 约前427年-前347年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希腊时代。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的希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女根本没有平等可言。男性有教育的权利,可以尽情享受知识与艺术带给他们的欢乐,而女性一切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了,女性的地位卑微至极。所以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共同话题可言。 在这样一个男权充斥的时代,男男整天在一起讨论伟大的艺术,沟通所学的知识,他们是不屑与“无知”的女性一起出现。所以,同性风潮应时而生,并且成为一种风尚。那么,男女之间的婚姻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女性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那时的两性生活完全是由政治与社会观点去考虑的。 婚姻作为传宗接代的一种形式存在时,夫妻活动被局限到一个无法再小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夫妻活动不能被带到家庭以外的场合,而且两性不是现在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不过是例行公事。 在那样一个时代,女性只有作为母亲的身份才会受到一点尊重,但是不会被人崇拜,男人们崇拜的是艺术。女人毕其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所以,那时的妓女似乎比这些家庭主妇要自由一些,因为她们有选择学习的机会,获得了相对多的自由,并且可以与男人一起分享男人感兴趣的东西。 由此可见,现代人眼里美妙的两性关系在那个时候是被扭曲的。自然,希腊男人的情感生活走向同性恋是不可避免的,斯巴达男人之间的同性风潮更甚于希腊,因为斯巴达以军事化闻名于世,男人长期接受严格军事训练及征战。 柏拉图在那样一个年代,没有享受过美妙的男欢女爱,处在一个长期将艺术作为信仰的时代,他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未必会比同时代的人知道的多吧?在女性情感不被尊重的时代,同性之间寻找情感依托、寻找完整的爱也只有寄托在精神上。所以,柏拉图才明确贬斥各种形态的性行为。一大群男人在一起的场合充满了情色意味,请问这样一种环境中怎么产生伟大的男女爱情? 好在柏拉图思想的先进在于他主张男女平等,既然他主张男女平等,那个时代的同性风潮又是极为“高大上”,那么我想我也可以将他的纯洁的爱情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只要不是以性为目的的接近就是纯洁的爱情“——因为此时的爱情无关性别、也无关性,不是吗?这样的解析也许玷污了你们各位眼里伟大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请问爱情有严格的界定吗? 也许柏拉图的这种爱情观受了恩师苏格拉底的影响。苏格拉底对吕西斯说:一般所谓“爱”,是盼所爱的人尽可能快乐。抛开亲情、友情之爱,恋人之爱也无非是这样。这里的爱无欲无求,爱的人快乐就好。那么你爱谁呢?可以爱天地间一切。 在希腊神话中爱神是厄洛斯,而人们(像柏拉图一样的哲学家也许更贴切)又将厄洛斯分为两种,一种代表色欲之爱;一种代表上天之爱。照此看来,柏拉图应是反对第一种的。 柏拉图关于爱的论辩在《飨食篇》和《斐德罗篇》中有具体表述。 哲学家们对厄洛斯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苏格拉底赞同阿伽通所说的:“厄洛斯拥有一系列卓越品德,如美丽、温柔、青春、勇敢、节制、智慧、义行等等”,这里的厄洛斯欲求的是美与善,这些都与肉体的欲望无关。爱不分美丑、不分愚智。柏拉图以为厄洛斯不存在于此世、也不存在与彼世,而存在于两世之间,人要走向理想型,就必须借助灵魂的活动,厄洛斯自然是住在人的灵魂间的。
柏拉图式爱情里色欲不但不重要,而且以德行来衡量。灵魂与肉体分开了,灵魂恋爱。爱是一种疯狂,这种爱只求灵魂上的高度,而将人局限在一种低劣的状态中,那么我们闭上眼睛只想像爱情就行了。你以为抛开色欲的爱才算是伟大的爱情吗?别忘了柏拉图式的爱,相爱双方都是同性,即都是男性。他们相爱的目的不是相互寻欢作乐,而是相互启迪探讨真善美。柏拉图也并没有完全否认身体的接触,不过是控制这种接触的欲望,将欲望转换为共同话题去探讨。男筒子们,这下你们都懂了吗?至于异性之间的爱,在柏拉图看来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在他的哲学中男人对女人的爱是没有地位的。但是他又知道男人之间的同性爱是不自然的,所以才会将灵魂与肉体区分开来。这才是柏拉图等一群伟大哲学家们眼里的爱,哲学家都是“变态”的,咱不是哲学家,玩不来这种爱。所以,爱谁谁,谁也不要整日幻想。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撇去了这些,只留下了美好的幻景式的爱。当然,没人否认它不存在。毕竟抛开精神层次而存在的爱不过是动物本能。 至此,对于柏拉图理想的爱情我们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见解?既然理想的爱情要借助伟大的灵魂,而不是肉体的欲求,柏拉图所提倡的爱情观也就成形了。我们日常所了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不是有片面之嫌?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待再读柏拉图或许又会推翻自己此番见解,期待大伙儿能各抒己见来交流。
| |
| #21 |
@跳跳小妞儿:嗯嗯,好的电影的确值得多看几遍,我有一个小伙伴,经常看到她两刷、甚至三刷某电影……
| |
| #22 |
@昙某某2:这就是电影和书的魅力。
| |
| #23 |
我读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有一天,你最爱的那个人与别人牵起了手,与别人结了婚,而你还在苦苦等待,你说:这才是爱。可是又过了好久你也牵起了另一个人的手,甚至与他走进婚姻殿堂,当初的爱就变作了幻景。 在这个爱成了快餐消费的时代,太多人幻想拥有一份笃实的爱情,因为爱与不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情愿为他(她)做一切,哪怕得不到回报。 幻想童话故事能在现实社会上演,所有人不屑一顾的时候你信奉“柏拉图式的爱情”依然存在。那么,到底柏拉图式爱情到底是怎样一种爱情呢?我们太多人听说它是一种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所以,就算得不到那个人的心、得不到那个人的身体,只要自己的精神灵魂思想等等一切都在那个人身上,就会像柏拉图一样伟大,可以说我们都是这种爱情的盲目崇拜者。 以上种种说法仅仅是我在还没有读过柏拉图之前了解的,而在我还算有条理地读了部分他的言论并或多或少知道了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之后,对这种爱情稍微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想法。
首先说说柏拉图所在的那个年代。柏拉图生于 约前427年-前347年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希腊时代。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的希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女根本没有平等可言。男性有教育的权利,可以尽情享受知识与艺术带给他们的欢乐,而女性一切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了,女性的地位卑微至极。所以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共同话题可言。 在这样一个男权充斥的时代,男男整天在一起讨论伟大的艺术,沟通所学的知识,他们是不屑与“无知”的女性一起出现。所以,同性风潮应时而生,并且成为一种风尚。那么,男女之间的婚姻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女性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那时的两性生活完全是由政治与社会观点去考虑的。 婚姻作为传宗接代的一种形式存在时,夫妻活动被局限到一个无法再小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夫妻活动不能被带到家庭以外的场合,而且两性不是现在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不过是例行公事。 在那样一个时代,女性只有作为母亲的身份才会受到一点尊重,但是不会被人崇拜,男人们崇拜的是艺术。女人毕其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所以,那时的妓女似乎比这些家庭主妇要自由一些,因为她们有选择学习的机会,获得了相对多的自由,并且可以与男人一起分享男人感兴趣的东西。 由此可见,现代人眼里美妙的两性关系在那个时候是被扭曲的。自然,希腊男人的情感生活走向同性恋是不可避免的,斯巴达男人之间的同性风潮更甚于希腊,因为斯巴达以军事化闻名于世,男人长期接受严格军事训练及征战。 柏拉图在那样一个年代,没有享受过美妙的男欢女爱,处在一个长期将艺术作为信仰的时代,他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未必会比同时代的人知道的多吧?在女性情感不被尊重的时代,同性之间寻找情感依托、寻找完整的爱也只有寄托在精神上。所以,柏拉图才明确贬斥各种形态的性行为。一大群男人在一起的场合充满了情色意味,请问这样一种环境中怎么产生伟大的男女爱情? 好在柏拉图思想的先进在于他主张男女平等,既然他主张男女平等,那个时代的同性风潮又是极为“高大上”,那么我想我也可以将他的纯洁的爱情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只要不是以性为目的的接近就是纯洁的爱情“——因为此时的爱情无关性别、也无关性,不是吗?这样的解析也许玷污了你们各位眼里伟大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请问爱情有严格的界定吗? 也许柏拉图的这种爱情观受了恩师苏格拉底的影响。苏格拉底对吕西斯说:一般所谓“爱”,是盼所爱的人尽可能快乐。抛开亲情、友情之爱,恋人之爱也无非是这样。这里的爱无欲无求,爱的人快乐就好。那么你爱谁呢?可以爱天地间一切。 在希腊神话中爱神是厄洛斯,而人们(像柏拉图一样的哲学家也许更贴切)又将厄洛斯分为两种,一种代表色欲之爱;一种代表上天之爱。照此看来,柏拉图应是反对第一种的。 柏拉图关于爱的论辩在《飨食篇》和《斐德罗篇》中有具体表述。 哲学家们对厄洛斯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苏格拉底赞同阿伽通所说的:“厄洛斯拥有一系列卓越品德,如美丽、温柔、青春、勇敢、节制、智慧、义行等等”,这里的厄洛斯欲求的是美与善,这些都与肉体的欲望无关。爱不分美丑、不分愚智。柏拉图以为厄洛斯不存在于此世、也不存在与彼世,而存在于两世之间,人要走向理想型,就必须借助灵魂的活动,厄洛斯自然是住在人的灵魂间的。
柏拉图式爱情里色欲不但不重要,而且以德行来衡量。灵魂与肉体分开了,灵魂恋爱。爱是一种疯狂,这种爱只求灵魂上的高度,而将人局限在一种低劣的状态中,那么我们闭上眼睛只想像爱情就行了。你以为抛开色欲的爱才算是伟大的爱情吗?别忘了柏拉图式的爱,相爱双方都是同性,即都是男性。他们相爱的目的不是相互寻欢作乐,而是相互启迪探讨真善美。柏拉图也并没有完全否认身体的接触,不过是控制这种接触的欲望,将欲望转换为共同话题去探讨。男筒子们,这下你们都懂了吗?至于异性之间的爱,在柏拉图看来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在他的哲学中男人对女人的爱是没有地位的。但是他又知道男人之间的同性爱是不自然的,所以才会将灵魂与肉体区分开来。这才是柏拉图等一群伟大哲学家们眼里的爱,哲学家都是“变态”的,咱不是哲学家,玩不来这种爱。所以,爱谁谁,谁也不要整日幻想。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撇去了这些,只留下了美好的幻景式的爱。当然,没人否认它不存在。毕竟抛开精神层次而存在的爱不过是动物本能。 至此,对于柏拉图理想的爱情我们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见解?既然理想的爱情要借助伟大的灵魂,而不是肉体的欲求,柏拉图所提倡的爱情观也就成形了。我们日常所了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不是有片面之嫌?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待再读柏拉图或许又会推翻自己此番见解,欢迎更懂的小伙伴们来交流。
| |
| #24 |
@跳跳小妞儿:各有各的好,也不能说哪个不行,都是看个人喜好
| |
| #25 |
推荐贾樟柯的电影
| |
| #26 |
@#义:以后再来分享,他的电影自然是要推荐的
| |
| #27 |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做《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我觉得里面有些里面有些观点还是不错的。 “自我强烈的付出感和得不到回应的失落感,导致她十分纠结:自己奉献了全部,为什么家人不明白她的好。我们身边总有这样委屈的女人,她们心地善良,一直扮演着自以为的付出者角色,然而巨大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完全与期望不匹配的被忽视,感觉很少有人明白她们的好。于是委屈、愤怒,然而又偏偏停不下自以为是的善行,随之,不被理解的的伤心和无从表达的失望,化成没玩没了的审判、指责和抱怨。当满满的负能量在她身上体现,身边的人也一个个的离去” 其实身边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善良”过头,书不是那种写的特别好的,但是个中的案例可以引起自我的反思。
| |
| #28 |
@艾书:感觉自己有时候都会是这样的感受,人很矛盾,甘愿付出,又想得到回报,但是这样的强烈反差,最终会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计较起来就失去了付出的意义。
| |
| #29 |
@跳跳小妞儿:很多付出都是过度,从而成为别人的负担
| |
| #30 |
楼主好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