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游客
Post 2024/05/21 13:57:28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游客
Post 2024/05/21 13:56:44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创意
Post 2020/01/05 08:14:48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青海还没去过。
桃子
Post 2019/03/26 01:09:06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枫林晚:所以,可以自己来啊。现在什么都很方便
枫林晚
Post 2019/03/14 02:07:01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青海是一直想去的地方啊!不过家住青海的同学一直联系不上啊?
桃子
Post 2019/03/13 04:03:44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唯美梨花节,我们相约大美青海

阳春三月,江南已是花红柳红的季节。但是青藏高原还是一副春寒料峭的模样。我的家乡,青海就是这样的。人们经历的漫长的寒冬,只等春天来唤醒。

在青海,有个地方叫贵德。从省会西宁出发,到贵德有110公里,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途径拉鸡山,不太好走,所以需要老司机驾车才行。


都说“天下黄河贵德清”,可见这里有多美。谁说跳进黄河洗不清呢?这里的黄河水可都是清澈见底的,实属奇观。

母亲河也孕育了这里淳朴的民风,贵德人热情好客。却也低调朴树,恰如那一树树清雅的梨花。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这里有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和睦相处。贵德县还这有“高原小江南”  、“梨都之乡”的美誉。在高原看到各种花开的时间要比内地晚一到两个月,所以对于蛰居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梨花盛开的时候便是一场盛事,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纷纷加入浩大的盛事中。

每年4月份是梨花节举办的时候,梨花的花期相对来说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要想感受这份美一定要赶时间。

在贵得梨花节上,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梨花以外,还有很多关于梨花的表演,同时还会邀请当地知名的民族舞蹈团来这里演出,可以很好的体验到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人们还可以融入其中体验他们舞蹈的热情奔放,另外还会有很多科普展,尤其黄河文化展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的了解贵得,去贵得梨花节还一定要去尝一下当地的美食。



不似桃花那么妖娆,也不是百合那般高雅,也没有薰衣草的浓烈香味,梨花像是从古代款款而来的穿着汉服的少女,清雅素丽。又像窗前那抹白月光,印在心上,让人心生熨帖。

白色的花朵点缀在枝头,千朵万朵盛开的时候,像下雪了,在周围红花绿色的映衬下格外清丽。忍不住信步梨花下,阳光透过树枝丫,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唯美又浪漫。


桃子
Post 2018/04/14 22:39:21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我们这里有一个土族

关于我的家乡青海,有太多值得一说的故事。其中,土族也许是最独特的一个故事。

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在各部土族中又相互歧异,族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归纳学术界的说法,大致有蒙古人说、吐谷浑(霍儿人)说、蒙古人与霍儿人融合说、阴山白鞑靼说、沙陀突厥说、多源混合说等。


请大家不要讲土族和土家族混为一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以前,听说土族只有在青海互助县才有,不过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否认了这个说法。

史料记载,土族源于蒙古人说。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人)或“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病死,其部属留驻下来,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这种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明确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约为这些人的后裔。”“格日利特嗣后,化作大力精灵,居住郭隆(佑宁寺之创建者)之山岩上,他对嘉赛活佛(佑宁寺之创建者)显示了自身着‘索呼’(即蒙古)装束之法相,(嘉赛)因指命(格日利特之幽灵)为那里的土神。”1604年,佑宁寺落成时,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其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所以土族长期以来把他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到元末明初,汉文史籍中出现了“土人”、“土民”等记载,这时的土族已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据明、清时期的部分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

众多的资料中可知,土族在青海省互助、乐都、门源、民和等地均有,尽管土族与汉、藏等民族错居杂处,但各地土族均有稳定的小聚居区。也就是说,土族只有在青海境内有。

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酩酼”,即一种低度青稞酒。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互助青稞酒几乎垄断了青海市场,由此可见一斑。


土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女子的服饰中最有特色的是七彩花袖,花袖是由红、黄、绿、青、紫五色彩布拼制而成。她们自豪地说,那是按照天上的彩虹的颜色调配,穿在身上格外醒目。因此土族聚居的互助有“七彩互助”的美称。

在礼仪方面,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尤其尊敬长者。土族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有客人来访,他们首先请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然后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招待贵客时,桌上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表示吉祥如意,土族认为这是对贵宾最尊敬的招待。

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饮酒时,土族有边饮边歌的习惯,以畅饮酣醉为快。土族人招待客人用中国西北盛行的盖碗茶。他们把茶碗放在一个小碟中,在碗内放入茶叶、枸杞、红枣、桂元、冰糖,用开水冲开后盖上碗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习俗,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以下表现:忌讳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讳在畜圈内大小便;忌讳让去过月房的人以及孝子(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土族的寺庙大殿或家庭佛堂内;忌讳妇女不戴帽子、不穿长衫在长辈面前来往;忌讳未在院外打招呼、未经允许就随意进入土族人家的院内;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忌讳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忌讳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忌讳走远路或办婚事时,早晨出门碰上空桶、空背斗及不干净的东西;忌讳在佛堂、大殿内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讳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讳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忌讳在佛堂里转经轮时从右向左转,而是严格遵循从左往右转;忌讳在寺院附近打猎和随地大小便等等。

此外,土族有忌门的习惯,如生了孩子、安了新大门、发现传染病等,别人不得进入庭院,就称为忌门。忌门的标志是: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插上柏树枝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

桃子
Post 2018/02/26 20:55:27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游山玩水:越来越觉得这样习俗应该一直留下去。
#游山玩水
Post 2018/02/26 07:51:36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感觉青海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
桃子
Post 2018/02/26 01:58:06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我们的“田社”

刚刚过了年,日历上,雨水也过了,接下来最近的节日就是元宵节,不过这个节日没有放假,大家也只能趁闲去看看花灯啥的。也就是说,距离下一个假期——清明,还有一段时间。说起清明,现在的人们,因为慢慢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大声斥,清明扫墓的习俗似乎在慢慢淡去。不过,在我的家乡,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扫墓。和清明一样,只是我们叫“田社”。田社,顾名思义就是奉祀田神的处所。不过祭祀的对象主要针对祖先神灵,而非土地神青海人的田社在节气春分前后进行,这一天我们要滚馒头,祈求好运。

从春分开始一直到清明节,是青海民间汉族“过田社”的时间。田社,就是古代奉祀田神的处所。青海保留的“田社”习俗是一种社、祖同祭的习俗,保留了一些春社祭社的内容。“田社”习俗的主题以祭祖祈福为主,日期通常在春社至清明期间,各地不尽相同。

在部分青海人中有种特殊的风俗,即田社上坟,而不是是清明上坟。“田社”是什么节日?有人说是春社,也有人说是春分。田社的时间大致在春分前后,每年因立春时间不定,田社也没有固定时间,立春后第五个寅日即为田社,有时与春社日相同,与清明也相差不远,这也是三节合一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时正值春忙季节,一般人家无力连日举行祭祀活动,只好合并为一日而祭祀之。田社上坟是最隆重的,因此往往举族而出。据说原来西宁郭家是南凉王秃发氏之后,田社日往东郊上坟时,浩浩荡荡,前边的人已出了东城门,后边的还在家门口待发,成了西宁的一大奇观。现在自然没有这样的大家族了,但田社上坟,仍然被倍加重视。

其实田社是古代祭祀田祖即大地之神的节日,而春社则是祭拜春天之神,即祈求赐子的禖神的节日,至于清明那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古时候三节分开,各有所祭,后来逐渐演变合并为一个节日,在内地许多地方就是清明节,而在西宁以及河湟地区却是田社。无论内地的清明还是西宁的田社,古代三个节日的内容都在西宁地区保留了下来。如给祖先烧纸钱原是清明节的,祭后土便是田社的,而放风筝以及馒头上以燕子形为饰,祭把后合族而餐,则是春社的。

这一天,本家门的男女老少都从天南海北汇集到祖先坟地。祭祀的物品主要是一副献子(自家手工蒸做的馒头或者花卷,现在为了图方便直接从外面买)、烧纸香烛、酒、茶、菜、肉等。有的大家族现还保留杀猪献牲的习俗。祭祀前,要先整修坟墓,除去杂草,给坟堆添加新土。祭祀时,首先要祭后土,表示向土地神禀告祭祀事宜,然后烧纸、贡献祭祀物品。男性按照行辈、年龄长幼等排列,向先祖三叩首。还有就是要进行“滚馒头”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家中长者从坟头将馒头滚下,落到谁身前即为谁的。其寓意十分美好,就是能得到祖先护佑、诸事如意,得馒头者则预示无子得子,才子遇到佳人,求学者定能中举,有病者将要康复。

其实,过“田社”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这一天不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你有多忙,都会到祖先坟上烧纸,听老人们一一讲述祖先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人延续了多少年的根意识。它是牵着人们的一跟线,是家人和睦,族人团结的融合剂,更是教育人们不忘历史、不忘祖先、感恩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载体。

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为什么保留了“田社”这一名词,据说这与历史上汉民族迁入河涅屯田,重视祭田祖有一定关系。后来祭祀禖神、田祖的观念淡薄后,便形成了以祭祀祖先为主的风俗节令有关。

这天,要为坟头添土,同时也为后土(立在坟后的一石)添土,一般加添三背斗。西宁人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要提前上坟。在坟前要摆上大量的馒头、果品、大肉等祭品,点燃纸钱,族人按辈份依次跪拜行礼。儿童们则还要放鞭炮、放风筝。

祭毕还要“滚馒头”,不知道这种习俗在中国其他地方是否也有。滚馒头有的在最老的坟头,有的在头一年的新坟头,由长者往下滚馒头,年轻人在下边呈半圆圈跪着。据说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得到祖宗赐福,有好运:没媳妇的,在年内会娶到称心如意的妻子;正在求学的,会学业大进,考上好学校等等。

我自己抢到过一个,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家里人说这代表会找一个好工作。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的一种寄托方式。

馒头滚完,便是合族野餐,并商议族内事宜。田社坟上野餐是最开心的,吃肉喝酒,猜拳戏笑,直到酒醉兴酣,方才收拾东西,摇摇晃晃地回家,每家扶一两个醉汉。有的醉得走不成,还得用架子车拉着。此情此景,正如唐代《社日》诗所咏的“桑朽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了。

桃子
Post 2018/01/17 00:53:57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一支笔是的呢。后面我再梳理一下说说别的
一支笔
Post 2018/01/16 23:28:51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感觉青海方言很有意思啊

桃子
Post 2018/01/16 23:09:15     文章主题: 回复: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上面几个小伙伴咨询关于青海有没有方言的问题,觉得很有必要给你们唠唠,嘿嘿。

青海方言,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秦陇片和陇中片。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所以青海话有很多是倒装结构。

青海地区的汉语,主要以西宁河湟方言系为主,也就是我的家乡。西宁话流行于青海省各地。其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大致与普通话相同,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铿锵,有类关语,形成精细、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不过我们自己听来很好玩,别人可能发觉不了。 

青海有青海的方言,那就是青海话,与普通话差距较大,在西宁虽然普通话非常普及和流行,但要接触真正的青海人如果不会说青海话恐怕是很难说的。因为青海话里的一些词语是无法用普通话来翻译的。青海话与四川话有些接近,但却包容了众多方言的成分。至少在考证有陕西话、安徽话和江苏话以及藏语和土语的内容了,可谓是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青海的历史上本来就是多民族多省份人员交会的地方,也是汉文化与藏土蒙等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交会反映到语言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青海方言。而青海方言中内地多省份方言的重叠,表明在自汉代以后汉族大量移居青海以后,来自江浙、陕晋、四川一带的方言大量在青海地区进行融合的结果。移居青海的人员成分的多样决定了方言成分的多样性。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而我现在生活的格尔木,其实是个移民城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所以这里的人日常交流都是普通话,

以青海方言为主的西宁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如在口头发音上“成就”和“陈旧”难分,“真”、“蒸”同音,“秦”、“情”同音,“心”、“兴”、“新”同音,“卖”、“买”同音等等;在声母方面,普通话凡读为“zh”、“ch”、“sh”的翘舌音在青海话里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仍读“zh”、“ch”、“sh”,与普通话相同,一类却读成平舌音“z”、“c”、“s”,例如“栈”、“沾”等字与“占”、“战”等字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而在青海话里前一组声母读“z”,后一组读“zh”,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再如“生”、“牲”、与“声”、“升”等同音。所以我现在男朋友老笑话我部分前后鼻音。

下面给大家教几句青海话

爸爸-------阿大

叔叔------爸爸,阿爸(民和县)

他------夹

吃饭了吗——饭吃了(liao)毛?(明显的倒装结构)

怎么了-----阿门了(liao)这一句用的地方特别多,也是很多外地人学会的第一句青海话。

哪里啊-----啊里啊

非常-----弧度

在哪呢----阿扎里

农村人-----壮指头(本指农村人干活有力气,相对读书人手粗,后来也有形容没文化,什么都不懂,诙谐调侃用法)

没有-----冇有

青海话里姑舅 是表哥、表弟的意思

晒太阳---- 赛阳娃

女朋友--------联手

赶紧---------拉展

速度慢--------然

清楚、明白------瓦清

就是--------啊来

干什么------局撒俩

美女-------欢蛋

小孩----尕杂

来青海玩不用担心听不懂这里的话,因为和外地人交流我们都用普通话,青海人是非常热情好客的


桃子
Post 2018/01/16 22:36:47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NY:跟外面来的人交流肯定是普通话啊
桃子
Post 2018/01/16 22:34:39     文章主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系列短文)

@卡卡西:是的,都是自己做的。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做了,都是买的。很多老人就靠这个手艺来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