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yolanda
Post 2019/08/23 09:55:14     文章主题: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渊源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渊源


我最近在看世界深林资源的分布图,发现全世界的大国中,大多数国家都有极好的深林资源分布,比如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巴西,印度等。大国中只有中国和澳大利亚等没有多少深林资源。从这一点上说,也许老天爷对待中国十分不友好,甚至有点苛刻。

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几千年来,多少人在这大地上嗷嗷待哺。仅仅只是为了争夺能肆意地吃饭的地盘,也就是仅仅为了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生存下去,人们就在中原大地上左右征战,杀戮来杀戮去的,以占领更多的土地,追求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国在很早就出现了国家,国家经常从大变小,比如说有时候从一个大国分裂成无数个小国;或者一个国家从小逐渐成长变大。可是无论怎样变化,中国人从没有放弃过对领地大小的执着追求。因为所属领地的大小,就意味着在该土地上能养活多少人口,意味着拥有这个土地的国家的国力的强大和弱小。所以,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在为土地大小而战斗,其实说白了就是都在为资源大小而战斗,这种战争几乎斗得你死我活。

在历史上,中原大地经过了各种小国的长时间的纷争,最后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了,把各国统一了,而且制定各种统一的制度,把中国搞成了一个从各方面说有统一度量标准,且书写说话文字相同,道路标准一样的泱泱大国:车同轨,书同文,道同距。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书同文”是很容易理解的,文就是文字,书是书写,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书写使用同一的或相同的文字”。联系到秦始皇年代的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的风格、笔画都有所不同,可以想见当时中国各地没有一种比较统一的文字,一般说来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进行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后来就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小篆、隶书、正楷,这就为中国文字的统一打下基础,从此中国的文字就基本上是在统一的形体之下演变了。

但是“车同轨”究竟是同什么?为什么后人也要将此作为一种统一中国的象征?

过去的车和现在的车有巨大的差别:现在的车的车轮是有汽胎在路上跑的,路是硬的,而汽胎是软的,车距大和车距小在路上跑都没有关系,只要道路足够宽,什么样的车距的车都可以自由在宽阔的路上跑而没有带来任何不便。

简单点说,因为过去的车轮是硬的,而过去的道路修建水平很低,道路一般是软的,是普通的泥地,使用木头制成的坚固的木轮,压在软软的泥地上是会留下深深的车辙的痕迹的,不同宽度的车轮在同一条车辙上走,那当然车有相同的车距好走一点,所以对当时的社会是要求车同轨。

国家统一了,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具体说来,要解释“车同轨”这三个字的含义,关键是要理解“轨”的含义。历来关于“轨”的典籍中的各种注解,有这么几种说法;
1,轨是车的两轮之间的空档。

2,也有人认为轨是两轮相距之间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3,按照今人一般的说法是,轨就是道路,“车同轨”,就是行车使用同一宽窄的道路。


实际上“轨”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铁轨的轨的含义,是可以将车轮套进去的两条“轨”,但是古代根本没有铁轨,也没有在轨道上跑的车,我们怎么会用轨来指轨道呢?

这就必须要从中国当时的制造车的规则说起。
古代的车是用木制成的,车轮也是木制,为了使车轮耐用,必须在木轮的外周箍上一层铁,为的是让车轮经得起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这样的车轮与泥地或石板路的长时间摩擦之后,会在泥路上或者石板路上磨出一道深深的沟痕,这就是车辙,这种车辙的痕沟越来越深,使得后来的车,只要将两个车轮压在这两条车辙里,走得就非常快,反之,如果车轮套不进这两条车辙,就会崎岖不平。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在制造车子的时候都用自己的一套车轮,并有意将自己国家的车轮之间的距离与他国不同,为的是在运送辎重尤其是在运送军用物资的时候,不会被其他国家有侵略的方便。而车轮距离的不同,车辙宽度的不同,其他国家侵略进来,就会碰到一个运送的麻烦,车辙距离不同,轮子在路上运动受到阻碍,成为抵抗其他国家入侵的一个有效工具,他国军队的车子就不便于在本国行驶。这种车辙,这种可以将车轮套进去行驶的车辙,就是轨。

可见当时车子经过路面都会留下车辙印痕。那么,古道上是否会由于车辙印很深而形成轨?我们就必须看到实物。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电影在海内外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在那部电影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在青石板道路上古代车子运输的镜头,车轮就在很深的车辙里行走。这一段电影就在今天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井径秦皇古道上拍摄,这条古道保存了秦始皇年代道路的原貌,也可以用来证实先秦时代留下古代的道路原貌。
在这条秦始皇时期使用过的道路上,有着两条深深的车辙痕,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试想一下,当年的交通使用的道路,道路上如果有着两条深深的车辙痕,其他车子如果车轮距离不一样,在这条路上跑就有点困难的,如果相同的车轮距离,就可以将轮子镶嵌在这种车辙中行进,其情况就像今天的火车在铁轨中行走一样,这样才会更快。铁路轨道只是提供了一种轮子借以滚动的外沿边框。而不同尺寸的车辙就很难镶嵌在这两道车辙痕中行路,只有与这两个轮子的距离一样的车,才能够在车辙中快速行驶。这也就是“车不方轨”的意思,车的轨道无法两条重叠。而古人也将轨来作为衡量道路宽窄的标准。经涂九轨,就是说道路宽达九条轨道那样。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四车道、六车道那样的意思。

由于车同轨之后,整个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交通运输便利的国家,四通八达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统一的标志。

在这里,我们可看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呢?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  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   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这是其优点;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也不允许出现不同的思想方法,这点确是一种遗憾;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通过这样的改革,中国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统一的中原大国,而且几千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