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5/18 20:56:43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yolanda抱歉抱歉,以后一定改进。
yolanda
Post 2016/05/18 18:04:42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我也没看懂!?呵呵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5/18 12:20:10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有一只麋鹿:其实,自然而然的向往某件事情,就是你心存敬畏之心,有一颗虔诚的心,所以自然而然的程度加深就是你对之虔诚。传承还是要很严谨的,很多人他天赋高,但如果性子野,是无法传承的。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5/18 11:05:23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NY:所以,我没有表述清楚,长篇大论太凌乱。
有一只麋鹿
Post 2016/05/18 10:01:09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错了 是三联生活周刊 啊 我这个笨蛋
有一只麋鹿
Post 2016/05/18 09:17:49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不过我并不觉得传承应该是一个特别严肃的事情 我更向往那种由心而生的自然而然 
有一只麋鹿
Post 2016/05/18 09:15:57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看来你真的是很喜欢人类学。在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起沉默的螺旋和机械的趋同 妈蛋 看来我不是学新闻的 对了 三联新闻周刊在做一个人类学有关的活动 你去看看 我觉得也许你会感兴趣的
NY
Post 2016/05/18 00:32:39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相当深奥的一篇文章!
读了大半篇硬是没太懂。
读完最后一段,懂了!
人类演化的过程,有些东西的失去,是充满遗憾的。
有时只能说,把握享有现在吧。消失于历史中的璀璨,数不胜数。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5/17 21:51:23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小农民从五点钟坐在电脑前到现在,吃饭去……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5/17 21:48:09     文章主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非影评。

 “它不是一种伤感的,也不完全是惋惜的,它是给后人留下来的。”——冯骥才

这番话,过了很多年,我再次读到,仍然认同。


为了避开了朋友圈里《百鸟朝凤》的热度,今天才决定在键盘上敲下这些字。为什么我要避开热度呢?大概有些时候,我对于那过度的“热血”还是有所畏惧,当我们情绪容易被渲染和煽动的时候,我选择的方法是先别说话。先说点其它的。

1.平庸的罪恶

这里,先说说一本书。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反思和理性对于这个世界真的很重要,这也将是贯穿本文始末的两个关键词。

《平庸的罪恶》是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著的一本书。上世纪60年代,纳粹德国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汉娜•阿伦特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在审判期间,观念中的罪大恶极者也和常人无异,他严谨从容,坚称自己只是在执行军令,只是负责将关押的人顺利的运输到目的地。类似的情况在《朗读者》(又名《为你朗读》)中也出现了,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女主角在二战中担任一个纳粹集中营的警卫,最终也接受审判,尽管她没有亲手杀过任何人。


对此,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关于罪恶的哲学思考。与"极端之恶"(radical evil)不同,平庸的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阿伦特以艾希曼的行为方式来阐释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说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

所以,当个人融入群体的时候,他是极容易失去自我的,有时候甚至是愿意放弃自我。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乌合之众》里所描述的那种群体,群体易冲动、情绪易感染,自发的为了某一目的或所谓信仰聚在一起,哪怕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这当中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勇于去牺牲去奉献,某种情绪似乎得到了升华,所以这时候群体当中最容易产生“英雄”。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下,产生最多的是——“多数人的暴政”。历史上此种事例并不少见,想必爱好历史比我更清楚。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曾经以革命和人民的名义实行恐怖统治,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另一种是:《逃避自由》描述的那种“害怕自由”,因为害怕被孤立、害怕被放到权威的对立面,所以宁愿不要自由屈从权威,以期获得权威的庇护,尽管他们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这本书也是分析二战德国纳粹的,与《平庸的罪恶》殊途同归。这种失去自我,也许不会直接去施行暴政,但会成为施暴者的无辜的帮凶。尽管是无辜的,但也是帮凶。

不知道大家在小学的时候有没有类似恶经历,或者曾经见到过:如果一个班上最有话语权的学生带头排挤另一个相对“弱势”的学生,那么这个学生会很快被孤立,也许平时要好的朋友都不敢和他/她有交集。明知道对方不对,但害怕被孤立或惩罚,所以宁愿沉默。不用举历史上的大事,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这种微妙的群体心理活动。(相信学新闻的朋友,此刻一定想起了“沉默的螺旋”和“机械趋同”~)


勿以小恶而为之——很多事情,并不能因为程度不够深,就可以忽视。

“平庸的邪恶”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并非天生自带兽性的才能称为加害人或者恶棍,因为当我们创设了同样的情景之后,这样“平庸”而导致的“恶”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因此,盲从、不理性、沉默、不思考——这些看似并不属于“大是大非”行列,仅仅是“无关痛痒”小问题,却可能造成致命一击。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害怕那些过度热情的人。情感泛滥如此,爱心泛滥亦如此。

2.我们不需要感情泛滥

说来奇怪,大学的时候,至少在前面的两年半之内,我也是一正能量爆棚人,老师们都说那时候的我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做很多事情都会有一种“大无畏”的情绪,可以凭着一腔热血完成很多并不容易的事。但对一些事情,它需要的并非“大无畏”的付出,这样映射了在这“大无畏”背后的“无知”,或者是不理性。

我想,或许《百鸟朝凤》的导演他并不希望大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票房和排片”这一问题上,当然更不是“艺术片”的生存环境。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他,我又如何知道?你又不是我,安知我不知?


制片人一跪,确实跪的好,因为终究没有让我们错过这部电影(不跪,或许贵阳很难找到影院有排片)。但也是这一跪,让这一部很纯粹、很朴实,只是在讲故事的电影,带上了太多争议,很多人去看,并非因为真心的喜欢,或者好奇。我当时,看了内容梗概,得知讲“传承”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有的人去看是因为口口相传的“情怀满满”,出发点不同了,收获的便不同。所以,这部影片收获了太多预料之外的“话题”,真不知该喜该忧……其实,这个世界,最不需要的就是怜悯和同情,我也很讨厌眼泪。我们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我们可以有情怀,但不能情感泛滥。

3.换个角度看《百鸟朝凤》——比如人类学

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配做传承者,才配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大千世界一片天地,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也是一片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们本身的故事,也并不平庸。充满乡土气息的一部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对民俗艺人的关怀,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部艺术片,我同意这是一部大众文艺电影的说法。因为乡土,很大众。其实在我这里,但我觉得它可以算是“人类学电影”(“民族志电影”)


其实人类学电影(民族志影片)的概念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界限。比如被很多人类学家认同的“真实性”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影片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真实的阐述”,也可以“真实的反映”。前者是对现实的一种纪录,而后者却可以是一种艺术创作。只要反映的百分之百是真实,你也就很难说它不具备 “真实性”了。

卡尔•海德(Karl Heider)在其著作《影视人类学》(Ethnographic film)中说:“影片只是工具,民族学研究才是目的。” 他认为电影可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美工具,民族志电影则是一项科学性事业。卡尔・海德就曾经把一些优秀的商业片或者艺术片当作人类学片。

举两个例子

1.《北方的那努克》:有些人类学家并不认同这是一部人类学电影,因为所有的镜头都是搬演——跟拍让爱基斯摩人,让他们将他们日常生活里所做的事情重新演绎一遍。这不是真实的记录,但记录的影像是真实的生活,只不过将时间提前了。但他具有人类学影片最重要的功能——纪录,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日常生活方式),把今天的东西留给明天,留给后人。

2.《苦聪人》:这部影片很遗憾,网上找不到,庆幸的是大学老师有资源放给我们看了。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习俗。因为,现在他们早已从大山里搬出来,定居在山岭之外,那些原有的文化习俗早成历史。而这部影片,也是搬演。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百鸟朝凤》是一部电影,但可以把它当作人类学电影来看。尽管其艺术创作的痕迹更大,故事性和冲突性比起搬演的影片更强,和原汁原味的观察记录型的影片相比它用力过猛(当作普通电影来看,其实真不算猛),不够平实、不够真实。但如果制作出来的作品被亲身参加过这类活动的人认为完全反映了真实,那么,我们能否理直气壮地说,这些影片不具有真实性呢?我认为是不能的。


实际上,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如果放弃对属性的依赖,我们将有一个更好的、更具有包容性而且不失之于偏颇的标准——人类学片自身的功能与意义。这部影片所包含的信息对将来文化人类学及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者很有用处,同时如果某天唢呐不再被奏响,这部影片,将会成为可视化的“遗产”。因此,是不能简单的将其从人类学片中剔除出去的。

我们要看故事本身,但也不要仅仅只看故事本身。

4.异文化冲击下,如何寻找文化自觉?

文化冲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异文化的入侵和冲击被称为“后殖民时代”。当然,这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伴随全球化而生的地方化(地域化)。全球化的极端是霸权主宰,地方化的极端是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


“后殖民主义时代”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文化构成了一个相互冲撞、交流和互动的全球多维网络图景。所以,当唢呐和西洋乐队同时出现在老人的寿礼,尽管画面极不和谐,但他印证了中国乡土在经济面貌发生变化之后,其文化的转变。

面对异文化的到来,影片中人们有哪些反应?

第一类:附和。(我觉得崇洋媚外是个太情绪化的词,一般不该使用),西洋乐队出现,大家围观凑热闹,哪怕不懂,但是新鲜啊,而且还有美女在唱着《夜来香》;

第二类:无力。不适应,不附和,但也不反抗;

第三类:抗拒。以焦三爷为代表,他是最不愿意看到唢呐没落的人,所以他要和西洋乐队比,攒足劲儿演奏。

很遗憾,我都没有找到“文化自觉”的踪影,哪怕那个文化局局长的出现,看着也更像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但导演的目的,影片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去找回失落的“文化自觉”,所以反思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小师弟蓝玉在唢呐吹奏上天赋极高,但性子太野,长大后也发现赚钱更重要。任何人都无可指摘,因为我们都需要为五斗米折腰。

其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我们可以让爱、敬畏它的人来完成这些事。


唢呐的传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现需要借助“文化自觉”的力量。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特色和它的发展去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归复’,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 这一理念包含:知我、知他、对话、共荣四个方面。

全球化并不会导致文化同一化,但文化接触中的同化和涵化(文化相互渗透的一种表现)是不可避免的。之前说过,极端的全球化和地方化都不可取。西洋乐器对唢呐造成冲击,但不能因此就说西洋乐器有罪。

因而,我们都在寻求一种共荣的方式,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与可持续性。文化自觉需要建立在文化共荣的基础之上,唢呐匠首先要有“我”的认可与归属,在“他”者的理解与关怀中重拾文化自信。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的“文化相对论”说:“社会的稳定和和睦来自对不同特点的尊重,来自相互尊重,强调多个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而不是毁坏与我们不相吻合的东西。”

文化自觉是我们面对诸多困境和文化危机的觉醒,转而从自身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身,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认同。

切勿歇斯底里。

5.失去了敬畏之心有多可怕

传承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也是很严谨的事,焦三爷对继承人选择的严谨、虔诚和坚守,才是最打动人的,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可以不问结果,但是至少我们要付出努力去保全它。唢呐只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小部分。与传统乐器古琴、琵琶、笙、箫相比,唢呐的处境着实尴尬。学习古琴被视为高雅,学习唢呐更像是不入流。唢呐扎根于民间,扎根于乡土,学习唢呐不需要文学修养,喜欢的人越来越少,这“俗气”的乐器还有多少人能从心里去对他产生敬畏之情。所以,以前吹唢呐的人坐在太师椅上,现在却只是走过场。

吹唢呐的人要德行好,《百鸟朝凤》尤甚。所以,能吹《百鸟朝凤》和享受这支曲子的人都得德行高尚。尽管处境艰难,但作为传承者的天鸣虽然没能将其发扬光大,但至少把它守住了。值得一提的是,县文化局找上门来,想录下唢呐吹奏的原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我国人类学界和民俗学界正在大力做的一件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点到即止,我们不知道天鸣有没有重新聚齐吹奏的八个人,录下这珍贵的“遗产”。


很多时候,我们惋惜,我们伤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的齿轮轱辘辘向前走,很多东西只能走进“博物馆”。当然,我们都希望它别走进博物馆。这需要我们真正的去敬畏它,一个连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无法心存敬畏的民族,很难想象在其他领域还能做出什么坚守。

“敬畏之心”与“虔诚之心”一样难能可贵。其实,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文化,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都不会发生。可是难的是,我们都失去了这颗敬畏之心。话题开始扯远,不说了。

其实,我写这么多,不是因为《百鸟朝凤》有多么优秀,它才让我甘心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而是因为,“传承”始终是一个会随时随地刺痛我的字眼,也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电影的创作者既情怀满满,也是具有极具反思精神。在众多商业片中,它至想努力的去“唤醒”沉睡人们,在唤醒的途中,他也许会心力交瘁,跟着故事流眼泪,但他很平静,很冷静,很理性的把故事讲完了。故事平平静静的收尾,没有故事铺设过多悬念,也没有质问,只是告诉我们故事结束了。但故事结束了,思考并未结束。仅是这一点,我就必须给个大写的赞。


这也就是我开头,为什么会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平庸的罪恶》插进来。尽管,现在说来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不希望,我们在迷迷糊糊、不痛不痒当中,失去了我们最为珍贵的财富,麻木的看着他们走进博物馆而无动于衷。因为麻木,不思考,不反思,不理性……这些就是平庸的罪恶。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部电影,看过的可以再看一遍,篇幅有限,就不做介绍,不剧透了。

《人类星球》、《传承》、《最后的山神》、《北方的那努克》、《虎日》、《兰屿观点》。(小农民有时候为不能入人类学的门感到深深的遗憾啊!)

最后,以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结束:

“美共一美,天下一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