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游山玩水
Post 2018/05/12 18:05:25     文章主题: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存在的!

做父母的,尽量用一种朋友的态度和视角和孩子交互。
做孩子的,尽量去理解父母也是人也有一样的弱点。
也许如此,世界才会更美好一点点吧。
欢喜plus
Post 2018/05/12 09:27:48     文章主题: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存在的!

完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不存在过错的父母只可能是虚构的。爱与伤害的背后,父母与子女间也许早已留下了深深浅浅的隔阂。而我们终将要学会如何离开阴影,勇敢站在阳光之下。——题记

从小,我们就被学校、社会教导,世界上没有人比你的父母更爱你,也没有比父母的爱更无私的爱。因此,我们要孝敬父母,报答这一份无私和包含着牺牲的伟大,因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

现实生活中,江歌妈妈为无辜惨死的女儿要一个解释,振作精神,四处奔走,闻者无不落泪;聂树斌的母亲为了儿子的清白二十一年不断上访申诉,终为聂树斌换来了真凶的落网,无罪的宣判!

当我们读到这些新闻,或为这些母亲感到难过,或对她们的境遇感到心疼。这些也都在无形透露着一种讯号,为了儿女,父母可以做任何事情。

尽管对这些父母的遭遇感到难过,为他们对子女的爱所做的一切感到敬佩。然而,当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时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似乎只是一句一概论之的假命题。

古有二十四孝黄香温席、卧冰求鲤,今有大学生背母上课、割肝救母。这些故事都被人称赞,广为传颂,也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这种价值观,即孝敬父母是一件天经地义、符合伦理纲常的事。

因此,一旦有人有所违背或者做的不到位,就会遭受他人的抨击和社会的指责。就算是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导致与子女产生嫌隙,日常生活里人们也会如同自我麻痹般的搬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进行劝解。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是出了名的才女,在她的作品里,我们总能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点尴尬和凉薄。张爱玲的观察力如此敏锐,内心如此敏感,以至于她的文字总让人感觉清醒到负能量。

这从张爱玲的成长经历可以窥得两三分原因。

张爱玲的妈妈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女性,但是张的父亲却是个旧式富二代,迂腐,思想落后,与妻子没有共同话题,感情淡漠。两人婚后看不惯彼此的做派,感情破裂,并且张爱玲的母亲之后去了国外追求理想,长时间没有联系,也极少写信。

当时张爱玲正是青春期,反抗意识十分强烈。她的父亲被惹怒时甚至一度把她关进一间小屋子,吃饭喝水让人送进去。

父亲的暴戾、母亲的疏离凉薄,对张爱玲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她最后将辛苦挣来的稿费一箱子直接提到母亲面前,作为母亲在她离开父亲时为她生活、上学花销的痛快偿还。

张的父亲和母亲,在子女面前,可以说都是自私的人。他们婚姻的错位,也造成了张爱玲爱的缺失。

而同样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父母的生活牺牲品。

让人痛彻心扉的燕志云事件里被母亲虐待的小苏丽是母亲的发泄出口,复旦大学生虐杀小猫事件源于童年父亲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待。肝癌晚期,遭遇男友躲避、又被遗弃亲人的贺瑾独自在医院离世。在豆瓣上,曾经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成员都在控诉来自的父母伤害……

这些,不是一句简单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可以让这些来自父母的伤害显得容易接受一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时分明只是一句不负责任的劝慰啊。

2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其实,有时候我反而更认同张爱玲的这句话。

有缘做亲人,但却不是人人都有幸拥有纯而真、不掺杂利益、不被计较得失所分割的亲情。

父母与子女的相遇,是一种缘分。然而未必每一段关系都让人满意、尽善尽美。

而人是这么一种复杂又矛盾的生物,生活又总以不怀好意的一面地试探感情的牢固度。父母、亲情也并不总是经得起残酷的考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摆脱来自父母伤害的烙印,假装从未被阴影覆盖过地去爱,去生活,并试着和父母的过错和解,而不是反过来惩罚自己。

也许,正如王尔德所说的那样——“孩子最初爱他们的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