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一毛
Post 2018/04/27 17:16:32     文章主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爸——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

 研究卡夫卡的人都知道他与父亲的关系之恶劣,更有甚者认为卡夫卡的儿子身份是他创作的唯一动机和源泉,因为曾在给父亲的信里写:“我所有的故事都是写给您的”。 

这句话和所有他想对父亲说的话都出自《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很可惜这封信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在他病亡之前从未问世,他一直没有勇气把这封信寄出去。



受“大男人”文化的影响,前几代的中国爸爸大都要在子女面前维持一个说一不二的形象,动辄以打和骂来维持自己的威严。但在大洋彼岸的父亲也大都是同样的形象,卡夫卡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代表。

对敏感的卡夫卡来说,父亲的形象一直非常狂暴,小时候因为吵着喝水就被拎到阳台对门思过,这虽然让他“变乖了”,但在后来一直都有一个阴影:总觉得父亲随时会像一个法官一样走过来把自己丢出门外。

除了对孩子缺乏耐心,卡夫卡对父亲还有一个经典的描写“坐在躺椅里主宰世界”。

具体表现为:自负,觉得自己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凡是违背自己标准的都是错的;专制,给孩子订立很多标准,但自己从来不需要遵守;粗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威吓、嘲笑、讽刺、大骂”;严苛,从不赞同孩子,非要让他们感到失望不可。

这些被卡夫卡精妙地概括为“暴君具有的所有神秘气质”。

这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人设。

文学老师在讲父亲形象时也说到自己的父亲——那个年代的父辈,大都是这样的形象。

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是“大部分”的现象,所以很多孩子长大后都感到谅解,并没有因此而损害与父亲的感情。

但卡夫卡一辈子都活在对父亲的恐惧中,也许还有一丝怨恨——他在信里埋怨,如果不是父亲的影响,即使他不见得会变得多好,但也不至于如此悠游寡断。

即使后来已经成年,甚至谈婚论嫁,在卡夫卡的心里,始终无法摆脱那个幼年在强大的父亲面前无所适从的孩子的影子。父亲的一言一行,依然会对他造成无法承受的打击。


所以卡夫卡笔下的世界总是悲观的,主人公总反抗不了自己的命运。卡夫卡曾在采访里直言“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却刻着‘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

我曾经看过一个理论:一个在婚姻中逆来顺受的母亲会培养出两种女儿,一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另一种则会走母亲的老路,复刻了她的所有行为。这种理论能不能逆向用到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中呢?

一个强势的父亲是否会造就一个懦弱的儿子,我不清楚。

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爸”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