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和几个老同学小聚了一下,大家在一起除了感慨时光流逝以外,也就是聊聊自己工作、生活的近况。其中一个同学,女生,在家乡市的水务局工作了两年多了,当我问她在事业单位上班的感觉怎么样时,她说,“平时在办公室挺无聊的,不过有时候下乡就当是出去郊游解闷了”。
我疑惑的问到,“你的工作还要下乡?”
“对啊,下乡扶贫,我们单位基本每个人都分配得有精准扶贫的任务。”
然后我饶有兴致的继续问到:“这精准扶贫到底是怎么个帮扶法?你们下乡都做些什么啊?”虽然自从“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以来,我也多多少少从新闻中了解到一些大致的内容,但我还是很想知道自己身边的扶贫政策到底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听我这么一问,女同学眉头稍稍一皱,说道:“哎,别提了,我还好,也就是跟着单位下乡去调查调查哪家哪户符合扶贫标准,我其他的同事有的需要住在农户家,和他们同吃同住,帮他们做农活之类的。”
我不解,“和农户同吃同住,帮着做农活就是帮他们脱贫了?”
同学继续说,“不,还有给贫困户发放补助金之类,并且逢年过节还要自己掏腰包买油买米给农户送去,”说到这同学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你知道吗,大多数的农户根本就不领情,他们会觉得你送的这些东西不值钱,给得太少。”
同学说着说着渐渐气愤起来,“你知道更夸张的是什么吗?比如说,你被分配到一个贫困户家里帮他脱贫,他如果没有手机话费了,让你给他充话费,你要是不做的话,他投诉你那你就完蛋。。。啧啧啧,幸好我没有被分配到指定的农户家里去扶贫,不然真的是费力不讨好啊。”
听到这里我算是明白了,这落实到地方上的精准扶贫颇有一点当年知青下乡的意思啊。顿时我心中感慨,政策是好政策,可是到了地方还真有点变了味!
这“变味”的第一处是:地方的精准扶贫方式,虽然做到了针对扶贫的对象定责任人,可却没有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而是一味的用“补助金”和财、物去补贫困户的窟窿,这样的窟窿要多久才能填完?
“变味”的第二处: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被分配到指定的贫困户家里去帮扶,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的为了农户脱贫,又有多少人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单位的任务呢?
“变味”的第三处:有多少农户把分配到户的精准扶贫责任人当成是自己的钱包?帮扶人员花钱少了农户不高兴这种事,一定不只是个别地区个别案例。
好的政策需要贯彻落实到其精髓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若只落实到字面,那就变味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