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sisi
Post 2016/01/25 10:54:10     文章主题: 是孩子需要支教,还是你需要支教?

需要互换体验吗?我认为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也许城里孩子需要体验下艰苦的生活,但并不需要农村孩子陪着,也不必打着支教的借口来做这些啊!

对农村的孩子,更不需要互换体验:体验到城市的好,也不会对他们的生活有任何改进,徒增他们对农村和城市的巨大生活差距产生反感和无助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是有害多过有利。

具体做些实事可能还有利些!

zpy
Post 2016/01/25 08:43:03     文章主题: 是孩子需要支教,还是你需要支教?

互换体验,城里的孩子体验农村生活,农村的孩子体验城市生活。

艾书
Post 2016/01/24 22:20:15     文章主题: 是孩子需要支教,还是你需要支教?


   近些年来,三下乡、支教这些活动,成了大多数大学里寒暑假活动最热门的选择。
   进入大学后,总会有人告诉你,大学一定要参加某某社团、学生会,一定要谈一次恋爱,还有一定要支一次教。
    好像完成了这些,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得到了圆满。
    我曾经跟过某大学的暑期支教团,前往贵州偏远山区去支教。我们在破旧的教室里打地铺,晚上会有虫子爬到我们的脸上,用水需要走十分钟的路程,用水桶提回来,土豆是我们最主要的菜。
   为期14天的支教,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我问过这些学生,为什么来支教,回答我的大部分都是,大学一定要支一次教啊,又或是想要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只有少数说的是想要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自己微薄的力量。
   只是,他们给了孩子什么呢?
   一位大学生在给五年级的小学生上课时,为他们上的是商鞅变法。课后,她觉得很是郁闷:“我跟他们说社会形态、生产力,他们都不懂。”另一位大学生,来的时候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童话故事,但是一开口,才发现这些学生大部门都听过了。
   其实实践下来,很多大学生,至少我看到的、了解的,很多大学生,他们不了解要去支教的地方孩子们的教育水平、不了解他们的需求、也不清楚自己究竟能给他们带去什么,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踏上支教的道路。
   还有一些,就是让支教变成了简单的“夏令营”,让孩子们后来回想起来,就是记得,哦,曾经有一群大哥哥大姐姐来支教,当时做了很好玩的游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曾对大学生支教过的贵州各个市州的10个学生打过电话(当然,是家里装有电话的学生),问他们去年暑假或是刚过去的寒假里,支教的学生们都教了他们什么,很多学生回答,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然而仔细询问下来,却发现他们大多都没有了印象,或者仅存着“他们来过”的印象。
   跟着那群大学生去支教的时候,我送一个前来上课的学生回家,途中和她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她不大愿意来上课。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这些大学生教的知识她们老师都教过。好不容易放假,她只想帮奶奶喂喂鸡,做做家务。
   她是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奶奶一个人,平时她上学,家里的活都担在了奶奶的身上。
   听到她这样说,我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支教变成了支教者的需要,而不再是山村贫困地区孩子们的需求?为什么基于自己的需求,而让这些山区的学校,这些孩子来配合他们,完成他的“我需要有一次这样的体验”?
    现在的很多支教,都变成了山区孩子对大学生的“陪练”。你来支教,他需要你来支教吗?你能给他什么东西?
    下面这张图,是一片名为《叔叔阿姨求求你们别来支教》的文章截图。

    不可否认,很多人抱着帮助他们的爱心前往,也有很多人真正的帮助到了他们。但像上述这样的情况,存在的也不在少数。
    我很喜欢一句话,管好自己,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能做就做,做不到就让自己能做到了之后再做。经验都是慢慢积累,但可否让这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尽量的不打扰别人?
   帮不了,就要学会不打扰。
  (以上仅包括存在上述现象情况的评价,不涵盖所有支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