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桃子
Post 2018/03/29 22:55:21     文章主题: 回复:【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D


对《周易》,自己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喜欢没事儿的时候拿起来看一看。个中奥妙于我而言,实难读懂,但越是难懂就越让任欲罢不能。几千年前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是摸不透的经典。


太多的人将《周易》只当做算卦,问前途命运,算婚姻事业,但其实,我想,如果读懂了,就无需再问别人。这一切都在自己心中。

昙某某2
Post 2018/01/28 13:46:22     文章主题: 【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跳跳小妞儿
桃子
Post 2018/01/26 18:11:40     文章主题: 【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昙某某2以后多讨论
昙某某2
Post 2018/01/20 11:22:28     文章主题: 【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我也喜欢!!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8/01/18 14:38:08     文章主题: 【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桃子
Post 2018/04/22 20:27:19     文章主题: 回复:【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宋元戏曲史》

一起来学国学,是从我个人喜好角度出发的。读书对我来说不是那么系统的一件事,是刻意打乱节奏的,最近可能在看中国古典文学,过一阵儿可能又迷上了西方哲学。最近在看唐代的诗词,过一阵儿可能又跑到红楼梦里去了。所以分享分内容并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是最近正在读的《宋元戏曲史》,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作品,该书是在戏曲文艺方面所取得建树的代表之作。


该书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到宋元时期的源流演变。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觝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

选择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懂戏曲,而是单纯地喜欢,喜欢听。但我也是听不懂的,除了豫剧、秦腔等一些我能听懂一些之外,京剧必须是要对着词才能听的。

在这本书里,王国维为我们勾勒了中国古典戏曲形成、发展的大致轮廓,上古至五代是我国戏曲的萌芽时期;宋金两代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时期;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元明南戏较元杂剧变化更多,故发展了中国古典戏曲。

最近一周我都在看这本书,每天下午我都会抽时间看一会儿,刚开始看的时候会做一些笔记,这是我读书的习惯。但是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文言文中很多字词的意思需要考证,干脆我就一句一句地翻译,这样一来,领悟的就更多了,慢慢地发现这本书太有意思了,在了解戏曲发展史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是整个历史大背景中的故事。比如“南渡”等等,边看边查阅相关历史,就能从中找到更大的乐趣。

你会发现,历史的发展它是荣辱兴衰交替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先民们的思想也在改变。而我们仿佛就在与他们一道喜怒哀乐。同时,我也想想着先人们当时生活的场景。真想穿越过去,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


除了以上所说,读这本书,最不能忽略的自然是它的学术意义。做着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描述,来源于作者对中国戏曲学在文学还上的准确定位。在他之前虽然也有不少相关的著作,但都没有形成如此系统的戏曲史学。所以,该书也被称为中国戏曲学的开山之作,可见其意义。

此外,相信很多人对于元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里的几篇选读的课文,如《窦娥冤》,但是这本书让我这个寡学的读者了解到了我国国粹——戏曲存在的意义,包括元杂剧在内。


桃子
Post 2018/02/27 18:00:23     文章主题: 回复:【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上期说了说《诗经》,这期如果不说《楚辞》似乎有点怪。毕竟《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称“风骚”。而且现代人为孩子取名有着女诗经男楚辞的说法,因着中国的阴阳法,也该说说《楚辞》。


我个人会习惯性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因它们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不过,这次抛开共同点,只说《楚辞》的特点。若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楚辞》则是浪漫主义的标杆。《楚辞》包括《离骚》,是先秦时期另一部著名的诗集。《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离骚》,相信不少人倒背如流了。

从内容上《离骚》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

我个人偏爱《诗经》,如果说《诗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就像是天上的东西,有点虚无缥缈。《诗经》老百姓的劳作、情感表达都是直接的,浓郁的;而《楚辞》的语言相对就有点虚无缥缈了,作者们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无病呻吟。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其实有这样的不同,与地域是有密切关系的。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南北之争经常会出现,最火的怕是南方人不理解北方人的大澡堂子,北方人不理解南方人做饭买菜的方式,诸如此类所长相的就是南北文化的差异。语言更是如此。所以,作为一个总是直来直去的北方人,面对《楚辞》中士大夫们拐弯抹角的语言风格,会有些着急上火,这是应该被理解的。


桃子
Post 2018/01/29 12:53:25     文章主题: 回复:【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诗经》之美

忙了一周,终于有时间更新了。第一篇就从《诗经》开始吧。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这点可能大家都有所误解,它只是一本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内容丰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我们在上学期间都学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到了西汉,才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喜欢《诗经》是它的质朴的语言。所谓语言,就是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诗经》中的所有都是由采诗官从民间采集来的,也就是说《诗经》其实是民间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语言,最开始并没有形成文字,而是由专门的官方采诗官采集后记录下来的。

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夫,即兴吼一段,解乏又添乐,这是底层老百姓的日常,他们并没有意识去记录,但是这样的美好应该被记录下来,流传下去,所以就有了采诗官,这类似于现在采风的人,只是专职的。老百姓们有欢乐,自然也有苦闷,他们将这些都唱出来,随着汗水洒向大地。

关于农民的劳动情况,在以《七月》为代表的几首农业生活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七月》逐月叙述了农奴们一年的劳动与生活。从年初的修理农具、下田耕种开始,一直写到年终的祭祀宴饮。在《七月》《甫田》《大田》《载芟》《良耜》中,都有给地里农忙的人送饭吃的情节,形象地表现出农民在农忙时的紧张与辛苦。但即使整年辛劳,农民却依然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生活。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穹窒熏鼠,塞向瑾户”等诗句中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概是什么状态。


除了农作诗,还有不少爱情诗。爱情诗人类永恒的主题。老百姓的感情是质朴的,不带任何修饰的,但又是不遮不掩的。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仔细咂摸,有种说不出的美感,让我们欲罢不能。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奇妙之处。如果你翻译成现代文,也许就少了那一份美感,这也是诗经之所以流传不朽的原因。而这里也用到了“兴”的手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赋、比、兴”。所谓“兴”,就是起兴。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 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 、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我们现在在很多的写作中会经常用到这一手法。


还有《蒹葭》,相信不少人能熟练背诵。这是因为语言朗朗上口,意境太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之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不曾蒙尘。现代人在为孩子取名时,总会说女《诗经》男《离骚》,可见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女孩的名字要从诗经中找呢?因为它里面有很多代表美好的意向,如琼瑶、静雯、维夏、菀柔等等,无一不代表对美好的向往,这也是符合我们国人审美的。


桃子
Post 2018/01/18 13:28:21     文章主题: 【一起来学国学】长期分享帖

一直以来,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痴迷,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再到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枚不胜举,大量篇章脍炙人口,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散发着幽幽墨香,无不让我心动。


无数的诗词篇章所蕴含的深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挖掘,从而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每每诵读这些古老的诗词,总能看到古人的优雅浪漫,许是一位翩翩公子向我走来;许是一位美娇娘在拨动琴弦,琴声悠扬;许是一位失意的智者饮酒作赋;又许是一位大将带领千军万马奔驰在广袤大草原上守卫边疆……

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中有太多我们不曾碰触的东西,但无疑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章、画作、故事、歌曲依然还在熠熠生辉,但是也许我们很久没有再读一首诗了,也没有再跟着古人体会那一份浪漫了。如果这些诗词歌赋蒙上尘土,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哀。所以,从今天开始,想与大家分享、探讨有关国学方面的话题,哪怕只是碰触了一点点火花,那都是我们的荣幸。


以诗会友、以文交友,等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