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 内容
小卡妹
Post 2016/09/18 07:49:04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很佩服那些可以率性而为的人

林飞扬
Post 2016/09/18 07:09:06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艾书:按照道家的说法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教的归隐是修行者由“人道”转为“天道”的最后阶段,这是一种“势”的转化。反正我不明白
林飞扬
Post 2016/09/18 06:44:49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勤劳善良小农民:其实隐居的人中,除了僧人、道士、居士这些修行者,还有回归自然的人、寻找灵感的艺术家、求道的年轻人、尝试寂寞的人、爱好隐居的人,也有来自外国体验隐居的人。有的闭关苦修,有的闭门读书,有的只是在假期入山隐居。未必都是厌世嫉俗的,这何尝也不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呢,当然,我还是不喜欢那样来镀金的所谓文艺青年,着实反感
林飞扬
Post 2016/09/18 06:40:24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仙人掌树:我现在在武当山,这种来镀金,来问道的二楞子青年特别多,依仗着自己稍微懂一点点传统文化的知识,到处炫耀,天天强调自己的专业性,不过一般都是待一段时间就受不了离开了
林飞扬
Post 2016/09/18 06:38:07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勤劳善良小农民:哈哈哈,我知道,只是一看到刘亦菲的那种飞上月亮的图片,就会想起这句话来
林飞扬
Post 2016/09/18 06:37:31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颐和zpy:虽然真正的隐居是身处尘世而心无旁骛,居庙堂之高而知江湖之远。可是目前我们大多人心都很浮躁,而且容易迷失在混沌的社会中去,所以所谓隐于林,其实更多的是为了静下来吧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9/18 06:36:02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这句话是《倚天屠龙记》里的。

林飞扬
Post 2016/09/18 06:33:18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游山玩水:嗯,我也觉得是这样子,只是他们更愿意换一个恶劣但是清净的环境而已
勤劳善良小农民
Post 2016/09/18 06:28:28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真正内心潇洒在哪里都行。

但是,找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自然更享受了。

隐士不是再山林中的人,更多的是看内心吧。

没有谁是无所求的。

求内心的宁静也是一种需求,与世无争,也需要境界。

#仙人掌树
Post 2016/09/18 05:56:35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认识一个朋友 就是文中去镀金的那种 如果是真的想要隐 在城市里面又有何妨
艾书
Post 2016/09/18 05:24:25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同意三楼的看法,自我感觉“隐”更多的是在于心,纵使个人参透了各种道,还是需要吃饭睡觉,这些与常人无异。

颐和zpy
Post 2016/09/18 04:56:55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佛家弟子也是这样的修行理念!
#游山玩水
Post 2016/09/17 18:46:59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对那些想逃避的人,有一个终极的避难所很重要。
想必逃到山里的人并不愿意和其他人接触,可以理解。
#游山玩水
Post 2016/09/17 18:55:39     文章主题: 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你师傅也许是说,隐士并非逃避到那里什么都不做,而是重新按自己的方式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吧。
林飞扬
Post 2016/09/17 16:51:17     文章主题: 终南山寻隐者记(一)

他们生活的世界——我去了一趟终南山(之一)


翻开金庸的《神雕侠侣》,“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这句话就会冒出来,小龙女与杨过终于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还青布葛衣,在终南山里举案齐眉,双宿双飞,实在是快意江湖,啊!于是我就想,终有一日,我要去终南山,看看小龙女的后人们是不是真的一直居住在那里。


再后来同学推荐一本叫《空谷幽兰》的书,据说当年这本书在中国问世以来,很多人因此跑去终南山旅居、寻隐、装X,终南山的寻隐热潮一下子火爆起来了,连带着旅游业也开始发展。我也是其中一个超级书迷,只是看这本书时还是个穷学生,身上的钱只够买一张前往西安的硬座车票,权衡再三,没有冲动跑过去。


再后来就是阴差阳错,我来了武当山工作,又阴差阳错,拜了武当龙门派的道人为师父,刚好师父的师兄的修道师父是终南山楼观台的高道任法融老爷子,于是便有了多次前往终南山的机会,上星期还有幸在终南山中段的南五台山中住了些时日。也正是这几次的终南山之行,使我对所谓的终南山隐士生活有了一点点认识。。。

(老爷子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精神抖擞)

查查资料 了解并总结一下终南山隐士文化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是道教的发祥圣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县户县、周至境内。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却山清水秀,泉水清澈甘冽,山海拔高,坐云海中吸云吐雾,气候十分宜人,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成语“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也正是因为终南山的这些气候和地势特点,再加上终南山地理位置特殊,距离皇权中心距离适中近,近可一闻天下事,退可功遂身退。所以在宋以前,终南山历代多有大隐,如:老子、尹喜、姜子牙、财神赵公明、西安三杰张良、药王孙思邈、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全真道教鼻祖王重阳等。宋以后,因为皇权中心转移,在正统历史上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终南山隐士的踪迹,终南山的隐士文化也开始从“政隐”转化为真正的不问世事,避世修道的“归隐”,很多儒释道人前往此处一心专研道法,不再过问世事。不过经常有很多文人墨客于此创作怀古、寻隐问道、巡礼小住。终南山隐士的踪影开始如文人描述的那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于是,“寻隐”成了千百年来终南山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表现。


有争议,但是你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隐士?

我相信曾经这些信息或多或少的刷过大家的社交圈吧!


 总之打开百度新闻搜终南山隐居,着实把我惊了一把。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山中的隐士至少达五千余人。

我的终南山之行,第一次是与师父一同前往的,刚开始是住在终南山最西边师伯的楼观台里,白天师父有事,我自己偷偷去山里找一找,寻一寻,但终究是因为山太大,自己又没有提前准备,找了一天,都只是在景区瞎溜达,别说隐士,就连个想象中的茅舍都没见着。晚上回到楼观,师父正在和师伯喝茶聊天,我一脸垂头丧气,师伯打趣我好一会儿,才一本正经的告诉我说:“别带着太多期望去寻隐,真正的隐士,人家估计也不会见你,即使见了,你问人家什么?”

我半知半解“师伯,您所说的那些隐士都是些什么人啊?”

师伯笑着反问我:“你看我和老爷子算不算隐士?”

“不算”

“为何?”

“您和老爷子每天都在忙呀!天南地北的到处走。”

“那你以为那些山中隐士还真的就是守着那间陋室,啥也不做了?”

我不知道。

那一晚,师伯与师父彻夜攀谈论道,而我却在听得似懂非懂中昏然睡去。

第二天我离开楼观台,想前往终南山的翠华山方向的山中,听师伯说那边往大峪方向有大片的隐士居住。一路跋山涉水,终于看到了不少隐士茅舍,每一间都会带了或大或小的菜园子,还有围墙和门房,不过门上几乎都挂着“闭门谢客”或者是“游人勿扰”等牌子,我试着找了几间屋子敲门,也没人搭理我。后来一直往山上走,老远便看见了老大的佛字,和隐隐约约的屋舍,房门虽然是开着的,进去之后又被人家以“并非同道中人”婉谢出门。。。


心一横,坐在山间小道上不走了。下午三点多时,看见好几个扛着袋子的中年大叔朝着我的方向走来,也在我身边的石台上休息,我想从他们口中探听一些信息,于是开始一点一点的与他们攀谈起来,意外得知他们竟然是山里专门给住在山里的佛道教徒门送吃食和生活用品的当地人。

当我问起了山里都住这些什么人时,一个普通话稍微好一点的大叔告诉我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沿路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佛家弟子,他们在山里修行每个月都会有寺庙的生活补贴。其他的则是近几年来的远客,住一段时间就走了。想要寻找真正的隐士,要去西翠华山往大峪方向,不过大叔还告诉我,如若没有熟人引荐,他们基本也不会见客的,即使见了你,最多寒暄几句就会让你走了。

我没想到,山里大叔竟然与师伯的回答出奇的相似。我问为什么?

大叔的意思是,除了本来就是悟道参禅的那些真正的和尚道士,来终南山隐居的还有一些曾经当过官,干过一些事,但现在却只想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修身养性的人物。然后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困境,“累得很”的城市中人,想躲避到山间以获得暂时的清净。还有一种是看透尘世的文人雅士,追求放归山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总之,好多曾经都不是普通人,自己还处在修行悟道的阶段,如若不是同类,根本不会与你交流。。。

“不过这几年有很多小娃儿也喜欢来山里了,天天折腾修房子,还请来电视台拍照,搞得山里乌烟瘴气,住了一段时间就跑了,待不下去了。。。”

“还有些头脑不太好的人,这段时间住在这里,过段时间又搬到其他地方去,就是不稳定,也不知道他们来这里干嘛。”

。。。。。。

说起最近山里的变化,大叔似乎对那些很有争议的“隐士”们很是不悦。

休息结束,我争取得大叔同意,与他们一同前去送吃食的一位已经在山里参禅多年的大和尚的屋舍。大师父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就是参禅、学习和静坐,还有想办法解决饮食问题,平日里挖一些荒土种一点萝卜和青菜,米面都是类似山里大叔他们那样的村民背上山来供给,下雨的时候囤积一些雨水来过日子。有些时候没有吃的,就去山上挖野菜和采果子充饥,生活很是清苦,不过大师父表示这些都是修行的内容。而且对于在佛教和道教里,要来山中修行,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佛教有一种说法——“不破本参不住山”;而道教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

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居住寒暄,其实,我发现我也不知道问些什么。。。


其实只要归于大山,他们也是山中“隐士”

后来在终南山,一直断断续续的呆了一个多星期,每天来来回回在山里兜圈子。遇到的隐士中,大部分还是闭门谢客,但还是有幸能在一些下午时光里,隐士们会到山间活动或者抚琴弄墨,则能得以与他们聊上几句。对于他们的定义,我实在难以给予一两句话,有偶尔给我一两句箴言的;也有估计是长时间居于山中,无人交流从而导致说话都不太清晰的;也有在山里专研学问,著书立传的学者(师伯说隐居在终南山的学者有不少,可惜我一个都能遇到);也有大批体验隐居文化的人,不过这些人仅仅是短居,而不是长时间住山的。


当然,其实还有好多只是为了来终南山镀一层“金”的,只为了以后回到城市里有一张曾经旅居于此的与众不同的名片而已。

不过正如我在网上看到的这段新闻网站的时事评论:“这两年,关于城里人天南海北的上终南山当道士的争议越来越大。问题聚焦在这种修行隐居的真假。民间相传东方朔提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晋代王康琚之的《反招隐诗》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由此,可以得出修隐的三种境界:

境界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放下财色和权力,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境界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境界三:在朝为官、在市言商,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是修隐的最高境界,所以叫‘大隐’。”——《凤凰时评》


其实不管山里住的是不是真的隐士,也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上终南山出家或者归隐,或者上任何一座山上归隐的人们,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种体验。一时或者一世也不重要了,“归隐出家”的涵盖仅限于道士还是所有修隐的人们更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道法自然,夏日的蝉鸣和蟋蟀声中的夜月,与人与世间万物的天人合一。倘若在冬天,冰雪笼罩下的终南山,白皑皑的一片,除了凛冽的山风吹过树丛的声音,安静得几乎可以听见雪花飘落在地面上的声音,还有终南山这五千隐士呼吸的声音。

(本文多数观点仅为本人主观立场,不代表网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jicheng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