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平凡
致儿时: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你的父母教给你最大的就是“善良”。
十几年后的某一天,你依然会看到当你读小学时,在街道上拾荒的老人。那天,天空雾蒙蒙的,下着小雨,他的身上披了一件透明的,都谈不上雨衣的薄膜,一开始你并没有认出他,只是以为是他在找什么东西,渐渐的他移动着颤颤巍巍的身体,向路旁的一个垃圾桶靠近,然后开始了翻找。过了一会,翻找出了一个塑料瓶,于是一只手拿着一个瓶子,另一只手提着一个空荡荡的暗绿色的袋子,继续缓缓的向前走着。
直到这时,你突然认出了他,就是许多年前的那个老人。他背好像更弯了,身体也更纤瘦了,步伐更加缓慢了。校园里的孩子都长大了,可是他仍旧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缓缓的流离在这个街道。认出他的那一刻,你便静静地望着他远去,心中难过得不知所措。这种孤独与悲伤的情绪包围了你,但是你却无能为力。因为,父母教会了你善良,可是你没有变得足够的强大去拯救众生。
《我不是药神》里面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钱可以生钱,大部分穷人只有生穷孩子,然后艰苦奋斗了一生也只是为了平凡的,活着就很好了。无论科技网络多么发达,这个大千世界依然存在着“骆驼祥子”这样的底层人民,所谓众生平等,在金钱与权利面前,对于钱就是命的人,想要活着就时常不得不为金钱屈服。怎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光明的路途,依然是需要探寻的,人性来源于天性还是社会结构,是引人思考的。人性或许不是管束出来的,而是社会使然?在这之中,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某一个方面,但教育一方面让人变得有素养有学识,是不是更应该让人变得有担当,变得“真实”。相信现在的绝大多数人对于教育都是持坚定的支持态度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比如也有人是“批判教育学”的态度。(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保罗·弗莱雷、 阿普尔、金蒂斯、亨利·A·吉鲁克斯、贝瑞· 康柏、鲍尔斯等人。 主要观点:
1.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2.教育再生产了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结构;
3.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了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的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以此“启蒙”;
4.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出自百度百科)
在改革的路上,是漫长的。
拾荒的老人或许仍旧一个人流离在街道,后来,我总是时不时的会想起他,要是当时我有一把伞就好了。
愿这个世间多一些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