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仔: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现在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初中生都没法比?这个问题很复杂,应该怎么比?大家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div><br></div><div><br></div><div><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这个问题需要对大学生进一步划分,分为刚入职的和入职多年的两种情况。</div><div><br></div><div>第一种,很多刚入职的大学生干着打杂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div><div><br></div><div>这中间的原因有三点:</div><div><br></div><div>第一个原因:中国的父母,老师以及学生都把大学视为敲门砖。在高中进行灌输式、半封闭式、过度消失式应试准备,很多人在十八岁之前的高中三年,就像收起一把伞一样,将思维、青春与活力全收起来,投入全力以赴的搏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多少都有万事大吉的感觉,大学里放羊式的松懈状态使得四年学习生活多半虚度,没有获得坚固像样的知识。大四毕业后,很多人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扔进了一个毫无准备的生存环境中。不要说具备什么高度精湛的技能条件了,连普通的办公室软件也用得半生不熟。拿新闻行业来说吧,需要敏锐的头脑,扎实的文笔功底,吃苦耐劳的跑路能力,随机应变的和善于启发性的采访思路,大学里那种吟风弄月的小情怀文字很难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因此先打杂拎包吧,如果个人虽然胸中无大墨,但是踏实肯干,聪明用心,大量阅读,过了学徒期,也会转入中坚生力军中。但是,如果一味自怨自艾、眼高手低,那么时间的大浪最后总是把这些人筛下来,沦为杂力军。</div><div><br></div><div>第二个原因,很多大学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测评、规划、准备方面很是不足。大多数家长也很难有专业的知识和强烈职业意识,学生们对于未来、职业等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完全盲目。游戏,恋爱,游戏,恋爱,等到毕业投简历的时候一下子慌了。学校给毕业生联系的单位讲量不讲质,学生入职后,发现全然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跳槽,再跳槽,越调越低。沦为打杂族。</div><div><br></div><div>第三个原因,毛主席说得好,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学生们学到的那点知识,并不能一下子用于工作中,但这部分储备也颇为重要,它决定了大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思路,格局。虽然同是打杂,本科生打杂和高中生打杂是不一样的。见识和理解力都不同。这样的打杂只是为了以后更好利用大学所学做准备。不是什么坏事。因此,要正确看待入职初期的打杂工作。</div><div><br></div><div>第二种情况,很大大学生入职多年,所从事的工作很多人都能干。这里同样有三个原因:</div><div><br></div><div>第一个原因,最初以求稳为目标,进入一个单位,工作没有挑战,但是稳定,结果一待好多年,每日工作内容都是重复的,长此以往,没有任何成长进步。</div><div><br></div><div>第二个原因,毕业后就没有自助学习的能力,放弃了阅读,学习,专业深造,无危机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没有长,人生在世,不进则退。就像九十年代的一万块钱放到今天,还赶不上一个月的工资一样。知识不更新,技能不更新,就等于个人价值迅速贬值。</div><div><br></div><div>第三个原因,虽然毕业多年,但是一直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一直在寻找方向,这是最折磨人的阶段,有人会持续七八年没有找到方向,总是工作一个换一个,跳来跳去,平行式甚至下降式跳槽。跳出了人生新低度。但是他们坚忍不拔地坚持寻找自己的梦想,经过痛苦的蜕变,最终会飞翔。我认识一个人本科学习的是市场营销,他不擅长和人打交道,毕业七年一直做销售,但是私下里努力学习文学写作,终于在毕业第八年,考上了编辑证,转入出版行业,由于长期积累的阅读知识和写作功底,在出版行业如鱼得水,非常厉害。</div><div>摘自今日头条</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