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face="宋体"> 元宵节到青海塔尔寺看酥油花<br /></font></p> <p><font face="宋体"> 青海有个塔尔寺,而塔尔寺有三绝</font><font face="宋体">,即</font><font face="宋体">酥油花、壁画和堆绣</font>,<font face="宋体">这三绝被誉为</font>“艺术三绝”。有人说,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酥油花“盛开”的一次大好机会,许多人不顾高原反应来到塔尔寺一顾她的容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是塔尔寺一年一度酥油花展对外开放的日子。也只有在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能一度塔尔寺酥油花的无限魅力。到底酥油花有什么神奇之处呢?青海姑娘将为大伙儿解开这个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 </p> <p> 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青海地方志记载,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p> <p>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花,它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p> <p> <br /> </p> <p> 塔尔寺现在能捏酥油花的僧人不足40人,而过去,有100多人。一些酥油花老僧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对酥油花的制作技艺还没有完全领悟,每年能够学习制作酥油花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所以,酥油花制作十分难学,堪称一门绝技。令人欣慰的是,塔尔寺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p> <p>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塔尔寺最热闹的一天。这天从早上开始,去塔尔寺的人便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公交车、班车、私家车、自行车等工具争先恐后地涌向塔尔寺。到下午,塔尔寺内外已经是人山人海,远近的僧人和民众簇拥着进入上、下两个油花院,开始欣赏精美的酥油花。</p> <p> <br /> </p> <p> 如今,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30多名艺僧耗时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创作完成。</p> <p> 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p> <p> <br /> </p> <p> 人们看到的酥油花精美绝伦,但是不知道这背后的僧人们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程序。寺里设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花院相互竞争。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其设计、制作自古是师徒口手相传,一般都在封闭的环境里精心制作。作为一种高超的艺术品,酥油花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而又十分艰难。因为酥油遇冷即凝,遇热即化,所以艺僧们选择一年之中最冷的天气,在最冷的房间中制作酥油花。制作时,雕塑者先用铁丝扎成各种花架,并将它固定在花板上,在架旁备有盛满冰水的水盆,然后把调有各色颜料的酥油,一点一点地塑雕在花架上。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制作过程中,为防手温回暖,还必须不时地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 <br /> </p> <p> <br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