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家庭基因对孩子的影响
楼主:佩弦
粉丝数(46)
|
---|
| #1 |
上月中旬,郝景芳创作的《北京折叠》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如被人称作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分层隐喻。这篇科幻小说将北京分为三层空间,而咱们身处的这个用脚投票的年代更是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多寡,引发了城市空间的变革,更折射出先进与落后的分层,以及社会阶级的分层。不论你处于哪一层,不仅决定着你的一生,更会影响着你的下一代。
想起曾经看过的两篇令人毛骨悚然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和《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第一篇文章出自一位银行HR之手,用现实案例进行陈词总结,通常所言的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又大多决定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几个即将毕业进入银行实习的大学生,其言行举止行事方式以及选择规划,都反应出父母职业背景、金钱多少、社会地位、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家庭基因对于孩子成年之后在生活工作中的影响。第二篇出自一位公众号的网红写手,习惯于用数据资料和观点作支撑,认为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并用名校学生生源结构调查数据、BBC纪录片《人生七年》等论据进行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论证。不得不承认的是,骨干社会的血淋淋在当下仍然日复一日地上演。
现实社会中,孩子拼的潜在竞争其实是拼父母,当我们赞叹某某高三女生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忽略其父母都是毕业于麻省理的高材生;当我们羡慕同龄人还没毕业就凭借自己的生意经买房买车时,我们不可能忽视其家境本来就很殷实。
说这么多,并不是让大伙儿抱怨和懊恼,已为人父母或者终将为人父母的你要明白,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你的眼界、你的思维方式,甚至于说你的一言一行不但影响着你的生活工作,也影响着你的下一代。虽然我们没办法破解关于投胎的秘诀,但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让下一代拥有更好的家庭基因。
作为一个接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在学了两年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之后,我开始甚至于说愈来愈相信命。正如文中所说中国字讲究象形或会意,为什么命就是人一叩,因为你相信并诚服于它才会一叩首。在我看来,命理不是让我们发挥阿Q精神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借口说这都是命,也不是让我们费尽全力撞得头破血流说我不信这是命。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平静,让我们生活得更坦顺,当面对现实时不需要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困扰,而是能做到不论风怎样动,树静。从这一步迈开,去反思,去认知,去创造;去为下一代创生出更好的家庭基因。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9/28 03:42:45 打赏 | |
| #2 |
@勤劳善良小农民:凡事没有完美的。要想等到一切如你所愿再生孩子估计天下没多少人可以生孩子了哈。很多人因为生了孩子之后才真正成长起来做一个更好的人,父母其实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这也是有孩子的最重要的意义了吧我自己觉得。当然如果是那些自己都没有生存能力或者吸毒犯罪等等的人类才真应该不生孩子呢。可怜的是这个世界就这么残酷,越是教育水平低越是自己没有生存能力的越生的孩子多,然后就不断地一代一代重复生活的悲剧。这也是为什么阶层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分化。这是全世界的普遍问题,也许真是人类本身的局限吧?而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既然无力回天改变这种现状,就只能努力顺应它,和孩子一起努力。
| |
| #3 |
@南宫无影:现在很多年轻人一谈到养孩子这个问题就觉得很恐怖,撇开尿布奶粉钱不说,婴儿半夜不睡整晚陪着都会累哭。从几斤到几十斤的抱着再弱小的妈妈都会锻炼从女汉子。
但是就像我们领导总是说,你们不要怕,虽然有时候会比较辛苦,但是得到总比付出多。
| |
| #4 |
父母+环境+学习+个人秉性=好的基因才能完美展现。
| |
| #5 |
楼主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 不幸家庭里的孩子大部分是不幸的。但家庭因素也绝非决定性的。有些富裕家庭蜜罐里长大的小孩反而更为脆弱。人的成长是复杂的,有点压力和挑战也许反而更好。但压力和挑战也要有个度。
| |
| #6 |
父母的引导,家庭的背景,确实能够让“家族基因”得到遗传!但是这只是少部分。
中国千千万万的大学高材生,多是农耕家庭,他们没有拼父母,也没有安于“命”,成为了“家族基因”的突变者。
| |
| #7 |
北京折叠里面说的是“阶层”的概念吧?原来叫“阶级”。 阶层这个东西是现实存在。但是好的社会里阶层的突破和流动是积极的。 但不好的社会里,这种流动变得极为困难。 底层家庭的子女缺乏教育机会,因此长期被困于底层。 这个不仅仅是“基因”的问题了。
| |
| #8 |
@#都都:好像说反了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海淀幼儿园的小孩都是人手配备一个平板,现代化教育远远拉西部山区一大截。当人家在考虑送小孩出国还是念重点的时候,你可能还游走在是否能顺利升学的边缘。 再说到父母引导和家庭助力的问题,不得不承认这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都说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导师导师,不导怎么可能还是师呢。 如果你的认知有限,你的眼界狭隘,怎么引导其做好人生规划,怎么做他/她的导师。举个栗子,如果连BAT的发展大势都不知道还一个劲地强迫孩子回县城考公务员,我不知道孩子是否需要重蹈覆辙再走一次你的人生路。虽说漫漫人生各有其路,谁不希望自个儿的孩子走得更好呢?! 更何况,这不再是落后吃大锅饭社会大生产的年代,更不是一个动荡、乱世出英雄的年代。社会越发达,阶层越稳定,在中国式关系里面,关系套关系,哪能浑水清呢。
| |
| #9 |
@佩弦:关于教育,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当然不否定优质教育资源的助推!古人典故奕秋,非引导不善,在乎于人自身而已!
| |
| #10 |
是的。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自身,其次才是周围环境。现中国大多数人有可能接受教育,是否教育成功全在个人!
| |
| #11 |
给楼主赞一个。 从阶层谈到家庭基因。够发散的。 逐渐长大之后,对某一个观念会越发认同,有时候会和家人、朋友讨论过:如果不能保证能够教育好孩子,使他人格健全,心智坚定,具备好好生活的能力,最好暂时别考虑要孩子。 不知为何,我一直觉得其实人生蛮苦的,众生皆苦有一定道理,当然也有甜的时候。 仅是个人目前的观点。
| |
| #12 |
@勤劳善良小农民:确实,没有足够的准备之前,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各方面都是,还是暂时别考虑。。
| |
| #13 |
@佩弦:所言极是
| |
| #14 |
之前也有一位信佛的朋友给我谈过命,我说我不信命,不相信一无所有的人成天躺床上什么事儿也不干,就指望等到70岁80岁时老天带给他命里应有的“好”,我说只相信人定胜天。 但他说我对于“信命”这两个的理解错了,说信命指的是你为某一件事全力以赴之后仍旧不能改变时,就能够平心静气坦诚地接受它
| |
| #15 |
@NY:这种好或不好的社会要怎么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