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今年真的你过一下真元宵吧
楼主:昙某某2
粉丝数(15)
|
---|
| #1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人将夜称为“宵”,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春灯节”、“元夕”。 从小就只知道,过年过到正月十五,开学也只会在正月十五以后,元宵节就是吃汤圆、看灯、猜谜语。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敢情楼主以前过的都是假元宵。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第一个是汉文帝在称帝之后,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遂将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 第二个是关于元宵燃灯的习俗,有的观点认为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第三种说法就是东汉佛教的传入,佛教正月十五有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而东汉明帝倡导佛教,于是命令在这一天夜晚要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花灯有自己的寄寓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原来正月十五之后开学是以前就有的,不过这不包括现在的高三同学们,这个时间点应该早就开学了吧) 除却花灯,还有灯诗 在唐代时期,诗歌发展到了鼎盛,这也体现在了灯会上,“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之后的宋明清时代的灯会更是热闹非凡 对于对富有才华的人们来说,表现自己的不仅仅是吟诗,还可以对灯联 有这么个关于灯联的故事——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那留给平常人们的娱乐还有什么呢?当然是猜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 除去这些,还有舞狮子、踩高跷、耍龙灯等等街头技艺表演 而最最重要的就是吃元宵了,元宵用什么馅不重要,可荤可素,风味各异,也有团圆美满之意。 所以捏,身高一米八就去逛灯会吧,这样的 体重一百八就去吃汤圆吧,这样的 智商一千八就去猜灯谜吧,这样的 打赏 | |
| #2 |
人们都说春节年味淡了,但对我来说,从小至今,我的家乡变化最大的是元宵节。
| |
| #3 |
元宵节很有意义,一个以这天吃的食物命名的节日,灯谜蕴含这古人的雅趣还有汉语的无限魅力
| |
| #4 |
@勤劳善良小农民:什么变化?
| |
| #5 |
@跳跳小妞儿:以吃的为名的节日哈哈哈
| |
| #6 |
我们这从正月十三就开始过元宵节了,家家户户主要是吃汤圆,烧袱子敬老人。
| |
| #7 |
@zpy:“烧袱子敬老人”
这具体是做什么?
| |
| #8 |
我去年猜灯谜中了三个,然后得了三本书
| |
| #9 |
@#仙人掌树:明天月全食,这是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个灯谜。记得是小学时候猜得,后来总是会想起,因为当年猜对了
| |
| #10 |
@#游山玩水:袱子是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是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是很郑重的。要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得平平顺顺的,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后,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
| |
| #11 |
元宵自个出去吃饭,吃的串串烤肉,吃到一半,再让老板加肉的时候,老板说没了,今年元宵他们收摊早。顿时我那个囧啊
| |
| #12 |
@zpy:第一次听说欸
| |
| #13 |
@艾书:你吃太多啦
| |
| #14 |
@跳跳小妞儿:谜底是什么呢?这个真的是我的弱项,完全猜不出来,谜底一揭晓才知道:哦!原来是这样
| |
| #15 |
@#仙人掌树:运气真好
|